APP下载

“三生共赢”建千秋港
——兼论三峡运营后对洞庭湖的影响

2012-01-03傅晓华赵运林左兰兰

关键词:洞庭湖区三峡水库洞庭湖

傅晓华,赵运林,左兰兰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26;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益阳 413000 )

“三生共赢”建千秋港
——兼论三峡运营后对洞庭湖的影响

傅晓华1,2,赵运林2,左兰兰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26;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益阳 413000 )

环洞庭湖经济圈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核心级,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对洞庭湖水质水量依赖性很强。长江三峡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工程,但是其运营后,改变了其下游的水周期,直接导致洞庭湖生态水位下降,进而引发长株潭城市群“水危机”。如果把岳阳城陵矶(洞庭湖的长江出口处)建设成现代化港口,“港”“闸”合一,对接三峡水库,是遵循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对策,更是对接三峡工程的民生工程。

长江三峡;洞庭湖;城陵矶;三生共赢

科学发展观为湖南“四化两型”与“四个湖南”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2011和2012年两份中央1号文件对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提升到前有未有的高度。环洞庭湖经济圈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次核心级,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洞庭湖水质水量依赖性很强。同时,洞庭湖水位是影响湖南四水流域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湘江水位的决定因素,如何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恢复洞庭湖原有的生态水位,达成洞庭湖与三峡水库对接,实现洞庭湖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湖南省乃至国家层面的一个重大命题。

一、“库”与“湖”对接: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库”为三峡水库,“湖”即洞庭湖。合规律即遵循客观规律,以“库”与“湖”的有效对接,恢复洞庭湖生态水位。合目的就是要实现对洞庭湖的有效改造和高效利用,保护洞庭湖的水环境实现“三生共赢”(生产、生活、生态)。三峡水库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工程,洞庭湖湿地保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为人类造福。如果对客观规律认识出现偏差,我们难以达到应有目的。对待三峡工程上,一直存在争论,不管是“德先生”有理还是“赛先生”有据,面对当前洞庭湖大面积缺水问题,都要及时补救,达成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恢复湖南四水流域上游水位,解决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水危机”。

1.“三生共赢”的目标定位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从环境和经济的“二选一”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三合一”。“库”与“湖”都要实现“三合一”,才是真正实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有效统一。基于生态规律,生态系统是人类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人们生产必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同时将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基于生活目的,生产模式、消费方式必定要对环境产生损害,只有培育恰当的消费方式、生产模式,才能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可见,“三生共赢”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在。

2.尊重规律的真理价值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主题,结合洞庭湖区域实际,从“库”与“湖”有效对接突出“三生共赢”。针对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影响,探究治理洞庭湖水环境的具体举措和实现途径,构建三峡工程与洞庭湖水危机对策的互动运作模式。一是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融合的过程,洞庭湖水环境的建康,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服务功能,促使其区域内经济程度不断提高。二是学术成果要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要为解决环长株潭城市群缺水问题的提供参考依据,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具有实用价值,从“库”与“湖”客观实际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真实答案,即真理价值。

3.“以人为本”抓主要矛盾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体是人,提高民众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运用相关政策与法律进行合理引导,是湖南“四化两型”的智力支持。“库”与“湖”对接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水的问题,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找准“库”与“湖”对接的支点。湖南“四化两型”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洞庭湖的资源主要是水,不解决洞庭湖缺水和水土保持等问题,就谈不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破坏、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洞庭湖、湘江等水环境治理造成最大的障碍,与两型社会建设背道而驰。合理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才能做到保护水环境和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性。

二、“利”与“弊”厘定:客观公正找关联

在城陵矶建设现代化的港口,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应对三峡工程负面影响的趋利避弊工程。环洞庭湖区域在湖南省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素有“长江之胃”的美称,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交通运输较为便利,能够布局临水型特大型产业集群,具备发展大进大出型加工制造业的优越条件。[2]从地理区域分析,环洞庭湖区域位于我国南方腹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长江与京广线在此交汇,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又位于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长三角与成渝经济区的枢纽地带。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其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自三峡工程运营以来,洞庭湖水危机日趋明显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不能因为出现洞庭湖缺水就否定三峡工程的历史功绩,但三峡工程对下游的负面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

1.三峡水库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工程

三峡水库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其成功建设不仅让长江流域数亿人民免于洪涝灾害之苦,更扭转了长江流域电力供应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局面,为长江流域的科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洪水猛于兽”,三峡水库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屏障。国务院相关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蓄水位到175m时(设计水位),有效防洪库容可达221.5亿m3,这对百年一遇的洪水能够有效控制。纵使碰到千年一遇洪水,只要协调运用沿江各分蓄洪区,也能防止长江两岸毁灭性灾害的发生。就洞庭湖而言,自2001年至今未发生大规模洪涝灾害,防洪压力大大降低。(2)电力供应体现出三峡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缓解中部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三峡工程总装机1820万KW,设计年发电总量846亿KWH,世界第一,相当于建了十座大亚湾核电站。[3](3)三峡水库使千里长江一日还的梦想将成为现实。万吨级船队将通江达海,大大提高了水运效率,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峡工程实现对大自然改造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总之,三峡水库无疑是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三峡水库对洞庭湖造成的负面效应

对比洞庭湖1990-2009年10年间的水文与水环境资料,对比结果表明自2001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洞庭湖的生态水位也逐年回落,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2008年,因洞庭湖生态水下降,拉低了湘江水位,湘江橘子洲段出现了断流,这在湘江水文史上是第一次。2009年11月26日,湘江水位长沙段24.8m,创历史最低,2011年12月,湘江长沙段水位为24.85m[4]。(1)长江入洞庭湖水量减少。由于上游蓄水,致使三峡大坝以下长江径流量明显降低。水利部门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8年长江入湖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21亿m3,而2006年10月最低时仅385亿m3,不到十年前的一半,直接导致洞庭湖库容减少,从1996年最高的近80亿m3降低至2006年最低的7.7亿m3。[5]来水量的降低导致换水率降低,洞庭湖区的自净能力明显减弱,洞庭湖污染加剧,2006年惊动全国的岳阳砷污染事件就敲响了警钟。(2)长江入洞庭湖泥沙量减少。20世纪90年代,长江入洞庭湖泥沙量年均为11 203万m3,至2009年减少至6743万m3,减幅高达40%。[6]直接导致洞庭湖水面降低,大堤基部受损严重。2008年8月,岳阳市洞庭湖大堤钱粮湖六门闸顺堤台堤段出现大规模沉陷事故,原因就是因为大堤基部已经松动。(3)三峡大坝下泻江水温度降低。据下游水文站资料显示,三峡大坝发电后下泻江水水温较蓄水前长江江水表面水温低1-3℃,入洞庭湖江水较往年降低0.5-1℃。湖区多种水生微生物和水生植物因为水体温度变化而减少,四大淡水鱼类(草、青、鳙、鲢)生殖期被迫推迟1-2个月。①数据来源于我们的调研和相关官方网站提供,经过计算和整理而得。

3.客观公正找准洞庭湖水环境的关联

三峡水库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区域内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长江中下游的发展。(1)三峡水库的截流功能,是其对洞庭湖水环境最直接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到长江水系天然水体的分配。三峡水库在洞庭湖上游,而且间隔距离不远,蓄水后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洞庭湖天然蓄水功能;二是影响泥沙量的分配导致下游河床改变。三峡水库拦截大量泥沙,导致下游河床泥沙量减少,长江河床拉低且变宽,洞庭湖沙量减少,这就进一步降低洞庭湖水位和水域面积;三是受经济利益驱使,三峡库区旅游开发过度。三峡水库大量的豪华游轮下水,直接排污,严重污染水体。污水直接排到下游,洞庭湖就是污水的第一个接收站;四是洞庭湖是大型浅水性湖泊,换水率快,三峡截流后改变了长江水系的水周期进而影响洞庭湖的换水率。20世纪90年代,洞庭湖的换水率约为4.7天/次,换水快致使自净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水质指标基本上处于I类和II类之间。三峡蓄水后,水量急剧减少同时水周期发生了改变,特别缺水季节影响更明显。洞庭湖换水率增至21.4天/次,水体污染程度加剧。[7](2)洞庭湖水量减少,导致生态水位回落,换水率减低,进而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影响到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比较岳阳市2001年到2009年的渔业产量,基本上逐年降低5%-8%,粮食生产投入逐年增加,增产甚微,这与洞庭湖缺水有直接关联。沅江、汉寿、南县、汨罗等地农业数据表明,2005年志2011年,粮食一直减产;在渔业生产方面,减产就更加明显,近5年来基本上捕捞不到5斤以上的大鱼,大都是一些杂食性的小型鱼类,由四大鱼类为主退化到以鲫鱼、黄颡鱼(黄鸭叫)为主。洞庭湖区渔业减产年均损失近亿元;(3)上游来水来沙量减少导致生态水位回落,换水率减低,进而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滩涂大面积增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湿地面积减少破坏洞庭湖区生物多样性。2009年,仅南洞庭湖区新增滩涂40 km2,如今,洞庭湖水面积只有2 600 km2,水底植物也基本消失,湿地优势种如芦苇、南荻、篓蒿等开始萎缩,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洞庭湖湿地接受世界上7个动物区系的侯鸟越冬,湿地物种萎缩和水底植物的减少,缩小了区域物种的生存空间,洞庭湖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风靡全球的“东洞庭湖观鸟节”首次出现鸟荒。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20只锐减到2011年的不足100只,[8]白鹤前景更令人担忧(表1)。

表1 观鸟节观测到白鹤数量比较

毫无疑问,三峡水库对洞庭湖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直接到间接都改变了洞庭湖的水环境。但是,洞庭湖区内部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其水环境改变。一是岳阳城陵矶港口老化,导致洞庭湖下泻长江的流速变大,增大洞庭湖流入下游的水量,拉低了洞庭湖生态水位,形成的落差导致四水入洞庭湖流速加快。这也是湘江流域断流的主要原因,湘江流域在降雨量未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断流,水位逐年降低,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用水安全。二是洞庭湖区工农业较为发达,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湖区有大型造纸厂多家,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湖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甚至直接排放,大大增加洞庭湖的污染。三是洞庭湖区管理混乱,成为洞庭湖水质危机的最直接人为因素。东洞庭湖(国家保护区)内作业挖沙船、渔船以及过往客船多达6000多艘。这些船只几乎都未设置废弃物收集装置,废水、废油和生活垃圾等直接排放,污染水体。同时,洞庭湖区的监管不力,而且违法成本极低,东洞庭湖的电打渔、迷魂网等现象还常常和地方渔政部门勾结,相互牟利。南洞庭和西洞庭,鱼类很少见了,更多是虾类。

三、“闸”与“港”融合:实事求是寻对策

三峡水库已正式运营,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也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整体上是正面效果。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我们也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到三峡水库对洞庭湖区各方面的影响,洞庭湖区92%的居民认为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95%的居民认为洞庭湖区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87%的居民认为应该在城陵矶港口建闸,保持洞庭湖原有的生态水位[9]……这表明洞庭湖区有很好的公众基础和良好的全民生态意识。把城陵矶港口改造为现代化的大港,“闸”与“港”融合,控制城陵矶出口长江的水流速度,恢复洞庭湖的生态水位,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为人所用的民生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建“闸”恢复洞庭湖水位

洞庭湖缺水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必须通过一定的水利工程手段才能改变其现状。综合专家的有关建议和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比一些可行的水利治理工程,如在四水入洞庭湖口建闸,控制四水入洞庭湖水量;疏通松滋长江入洞庭湖口,修建松滋口到澧水人工运河,利用澧水引江灌湖等措施。最符合洞庭湖现状与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是:在城陵矶洞庭湖入长江口处修建水闸,调节洞庭湖入长江水量。在效果上,建城陵矶水闸,丰水季节可以起到蓄洪功能,从而解决长江流域洞庭湖下游的防洪压力,与三峡水库形成防洪协调效应;枯水季节则可以利用丰水时段的储水,均匀的放到下游,这既避免洞庭湖区大面积缺水,又缓解了三峡水库截流的负面效应,总体上是我国充分利用淡水资源的伟大工程。这对下游湖泊不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没有打破长江水系原有水循环平衡。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这大大缓解了洞庭湖及长株潭城市群缺水的现实问题,是两型社会试验区取得成功的前提。至于技术问题,多数专家认为可行,但也会增加城陵矶泥沙淤积量,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

2.建“港”拉动地方经济

城陵矶港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已有30多年历史,从未有个大的改造。当地对城陵矶港口不满意,破旧不堪,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极不相称的,需要尽快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水库的运营时是城陵矶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良机。建设现代化的城陵矶港口,推动地方经济,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为环洞庭湖经济圈树立科学发展的典范。将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相结合,在恢复洞庭湖生态水位的同时,又有利于洞庭湖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两个看似对立的目标,结合成形式上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新实践,也是湖南“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的样板。

3.“闸”“港”融合的配套工程建设

正如三峡水库的修建,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对此必须有消除其负面影响的配套工程。城陵矶建“闸”是三峡水库的配套工程,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城陵矶建“闸”与“港”,也要防患于未然,同时建设好配套工程。一是上游涵养林种植工程。在城陵矶修建水闸的同时,还必须对洞庭湖区域已经长江上游,四水流域进行植树造林,种植水土涵养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洞庭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对洞庭湖已经污染的水体,要进行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浮岛,滨岸带植物修复优化模式等先进的生物修复技术,达到对水环境的再修复,逐步发育成结构功能完整水环境生态系统。通过参考世界公认的湖泊水环境治理典型案例,如莱茵河流域治理、日本琵琶湖流域治理等,太湖、滇池等国内湖泊治理经验教训也是值得吸收的。

4.解决洞庭湖水危机的系统性措施

洞庭湖水危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水环境问题,更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关系到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旅游等多个方面,实质上是复合生态系统建设工程,需有多层面形成支持合力才可能成功。洞庭湖水环境的主要矛盾是缺水,因此建闸与港保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是,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政策和组织层面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对策。一是政策层面。洞庭湖治理关系长江中下游大局,影响深远,在治理过程中国家政策应因势力导,具有科学性、全局性、前瞻性、长远性,综合考虑上中下游关系。要实施这一宏伟工程,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做出巨大的努力,国家必须在政治、经济上给予支持与保障。二是组织层面。洞庭湖日常管理由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湖南省洞庭湖环境监测站、洞庭湖保护区(东、西、南)、湖南省渔政等多家部门联合进行,势必会引发部门之间的权力重叠与摩擦。可建立一协调结构,由各个相关部门联合组成,出现问题可及时磋商与处理,成为洞庭湖水环境治理的保障。三是法律层面。完善或出台相关的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洞庭湖区域污染源,防止其继续加速恶化洞庭湖区域内水环境,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是产业层面。在洞庭湖区域完善相关产业布局,加强完善重点产业发展,巩固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基础,鼓励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带动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优化产业布局,推行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经济和绿色GDP。[10]只有这些矛盾解决之后,才能顺利推进闸与港建设。

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一项关系到湖南乃至整个中部能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问题。改造城陵矶港口,建设一个大型水闸,实现洞庭湖与三峡水库对接,是保证洞庭湖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恢复原有生态水位,实现“三生共赢”的有效手段。

[1]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

[2] 尹少华,安消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洞庭湖流域生态足迹评价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107-111.

[3] 孙刚荣.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三峡工程纪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3.

[4] 赵晶,李 柯,夫周震:湘江长沙段水位“跌跌不休”枯水将持续至明年2月[N].潇湘晨报2009-10-30(A8).

[5] 童潜明.被误解的洞庭湖[J].国土资源导刊,2011,(1):31-34.

[6] 曾万涛.打造洞庭湖国家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建议[J].武陵学刊,2012, (1):20-23.

[7] 卢江林.百年梦想:中国三峡工程决策纪实[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46.

[8] 刘茂松.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增长极的洞庭湖区腹地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武陵学刊,2011,(2):36-38.

[9] 潘璐璐, 廖柏寒.论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67-70.

[10] 傅晓华,赵运林.湘江生态补偿标准的计量模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2011,(7):23.

The Construction of a Millennium Generation Port Benef i ting “Production,Ecology and Life” —— On the inf l uence on Dongting Lake after the operation of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FU Xiao-hua1, ZHAO Yun-lin2, ZUO Lan-lan3
(1.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2.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unan, Changsha 410026, Hunan, China)

The Dongting Lake central economic circle is a sub-core level of the ring of Chang-Zhu-Tan agglomerati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content and quality.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project is the country’s Chiaki Albert engineering, but its operation, changed its downstream of the water cycle,directly led to the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water level dropped, causing Chang-Zhu-Tan agglomeration” water crisis”. If the Chenglingji Exit in Yueyang ( Dongting Lake of the Yangtze River exit) and develop into a modern port,” Hong Kong”” gat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ocking, is to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 docking.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Dongting Lake; Chenglingji; production ecological and life to improve

F259

A

1673-9272(2012)04-0029-05

2012-05-20

湖南省2011-2012省情与咨询决策项目“后三峡时代洞庭湖水危机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2ZZ11)。

傅晓华(1972—),男,湖南桂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生态哲学。

赵运林(1959—),男,湖南衡山人,博士,湖南城市学院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生态。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洞庭湖区三峡水库洞庭湖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浅谈洞庭湖渔文化(上)
东洞庭湖区芦苇群落生长对水质的影响
洞庭湖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洞庭湖区温光资源条件下一季稻蓄再生稻的优势及关键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安乡县渍水冬闲田亚麻生产示范成效分析及发展前景
洞庭湖遇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