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之:南江俊彦 自强不息
2012-01-01徐许斌
湘潮 2012年4期
1946年9月22日,李作之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南江桥(现南江镇)幕阜山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3年,李作之考入平江县一中。在高中学习阶段,他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语文成绩。他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宣读。他爱好篮球、游泳、二胡、笛子等。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汽车第三十七团司训队学员、班长、排长,总后勤部装备部四处助理员,总后军械车船部四处助理员,总后军政干校学员,总后军械车船部八处助理学员,总后车船部器材处助理员、副处长,总后军交运输部器材局副局长,第十四集团军三十一师副师长、总后军交运输部器材局副局长、局长,总装备部车船技术保障局局长。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副部长。2001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献身军营,党叫干啥就干啥
1968年2月,李作之光荣地参军,被分配到8077部队新兵团。
初春的北方看不见青山和绿水,只有灰蒙蒙的天空和那望不到边的被冰雪覆盖的原野。一到部队,他便投入到紧张而又艰苦的新兵训练。
每当夜深人静,思念家乡父母之时,李作之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吃不得苦中苦,流不得几身汗,掉不得几身肉,脱不得几层皮,那是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的。他总是咬紧牙关,朝气蓬勃地投入到每一天的训练中。经过4个月的新兵训练,李作之被分配到司机训练队学习开汽车。离开新兵连时,老营长把李作之叫到一边,郑重交代:你是一块好钢,特别能吃苦耐劳,意志和毅力特别坚强,所以才安排你到司机训练队学习开汽车。到了那里之后,生活和学习训练会更加紧张,多方面要求将会更加严格,你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在半年的司机训练队,李作之没有辜负老营长的期望,刻苦钻研,严格训练,样样都走在别人的前面,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1968年底被评为“毛主席的‘五好战士’”。
李作之在司机训练队培训结业后,心情异常激动,心想今后就可以驾驶心爱的汽车驰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了。不料,组织上却安排他下连队喂猪,当时他很难接受这一现实。老营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是高中毕业生,肚子里有墨水,到连队后,不但要把猪喂好,而且要把黑板报办好,还要把通讯报道搞起来,这是对你的考验。”李作之没说什么,按组织要求奔赴到新的工作岗位。
凭着从小跟母亲学的怎么寻猪草、怎么煮猪潲、怎么清猪栏的本领,李作之起早贪黑,不怕脏和累,把猪喂得肥肥的,领导和战友人见人夸。在喂好猪的同时,李作之挤时间下连队收集官兵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体会,写成稿件,向报刊投稿或刊登在自己主办的黑板报上。他的文章生动活泼,黑板报图文并茂,加上字写得秀丽,深受连队官兵欢迎,多次受到首长表扬。1969年9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组织上通过全面考察、再三研究,又决定将李作之派到地方支左。
李作之打起背包来到离部队三四十公里远的小镇上支左时,遇到的第一件事是造反派批斗一位中学的校长。他们将校长揪出来跪在用门板搭起来的台子上,在其脖子上还用细铁丝吊着一块几十斤重的木牌子。
李作之看着台上浑身发抖的校长,只见细铁丝已勒进了他的脖子,鲜血顺着脖子浸下来,浸湿了衬衫……李作之想起了他在南江镇及平江一中念书时的老师和校长,心里禁不住一阵颤栗,便问造反派,为什么要批斗这位校长?
造反派告诉他:因为镇上只有他一个人戴眼镜,因此,只有他一个人是反动学术权威,不批斗他还批斗谁?
听到这里,李作之惊诧不已。他深思一阵后,从挎包掏出一本《毛主席语录》,高高举起对造反派说: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所以今天的批斗会,我们也只能文斗不能武斗。”
于是,造反派便听从李作之的指挥,将校长脖子上的牌子取下,并让他站了起来,校长回过头来望了一眼这位解放军战士,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充满着悲怆,对李作之流露出感激之情。
通过这件事,李作之深思熟虑,确定了他的支左目标:一是带领大家学毛主席著作;二是带领大家搞好文艺宣传;三是抓革命,促生产……
后来这个小镇一再受到上级的表扬,同时也受到了部队首长的高度肯定。连队年终总结时,李作之又一次被评为“毛主席‘五好战士’”。
1969年底,部队换防到东北,李作之仍旧干着原来的那一份工作,喂猪兼办黑板报。他牢记母亲养猪的一句格言:“喂猪没巧,栏干潲饱。”他将猪喂得饱饱的,天天将猪圈清扫得干干净净,一头头猪都毛光发亮,膘肥体壮,领导和同志们都夸奖他猪养得好,不到一个月,李作之便当上了副班长。
开春过后,连里要李作之带领战士去种水稻。
李作之没讲任何价钱,带领战士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在这片黑土地上劳作着。不久李作之提升为班长,他们踏着季节匆匆的节拍,将土地翻耕,将禾苗插下去,然后便是施肥、除草、杀虫、理沟、晒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李作之他们的精心劳作下,这片从未种过水稻的土地,终于结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稻谷。1970年夏,李作之被调到二连任代理排长,奉命到小兴安岭去伐木。
砍伐木头是一件十分单调而又艰辛的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餐餐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高粱米饭,比起喂猪和种水稻要辛苦得多。但李作之是一个善于在艰苦中寻找乐趣的人,他将家乡的山歌在这悠悠碧野里唱给战友们听。从此,山谷里不再是单调的伐木声了,整天都是悠悠的歌声,大大调整了战士们的情绪,伐木干劲倍增。李作之所在的这个排,很快走在全连的前面,成了连里的先进单位。
调往总后机关,全力投入后勤保障之中
1970年岁末,鉴于李作之在连队的特别表现,他被调往解放军总后勤部,安排到装备部任助理员,成了管理全军车船装备的一分子。
工作伊始,面对崭新的岗位,他一片迷茫,无从下手。老部长告诉他,只要发奋学习,世界上没有办不好的事。于是,他向老同志学,静观默察着老领导应对各种各样问题时怎么讲话,怎么行文,怎么处理,怎么表态……他向书本学,凡是机关的各种业务书,他都搬到房间,缺少的就到书店买,利用早晚空闲和节假日时间,一头扎进浩瀚的书堆里。
冬去春来,成堆成堆的书虽然把他累瘦了,但给予了他精神支柱,给予了他知识和力量。每一天,他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地和老助理员一道投入各种复杂的工作。
他的工作看似简单,无非就是负责一项项具体业务。而要管好这些,却千头万绪,军队的情况要了解、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掌握,军委总部的意图要领会、要落实,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就拿计划来说,部队一级级报上来,汇总又将计划报到国家……然后国家下达计划,然后他们又根据国家的计划,一级一级地清理下发。一台车,从启用到报废,这当中要维护保养、换件维修……各地区、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又是千差万别,可以说,军车的器材筹措、供应保障,以及储备情况的好坏,就取决于他们的工作好坏。
李作之和战友们,年复一年,就这样重复着这项单调而又繁杂,浩大而又精细的工作。他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又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把工作做得认真而又扎实。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李作之向组织提交了报考大学的申请书,但由于他是业务骨干,如果去读大学,一摊子事没有人接,组织经过再三考虑,没有批准他的申请。
1982年,李作之看到中国逻辑与语言大学的招生广告,他决定报考,一边工作,一边读大学,这样工作学习两不误。
1982年到1986年,李作之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逻大”的课程。4年间,每一堂面授课他从未缺席过。他一边学便一边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1986年7月,李作之在“逻大”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被选为优秀毕业学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这一荣誉证书时,受到赛福鼎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后来又被评为“逻大”“十佳学习之星”。
在“逻大”毕业后,李作之又报考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公共关系专业。那一年他已是41岁了,而且事业如日中天,工作异常繁忙,他依然是学得那么认真、刻苦。3年后,他又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公共关系专业毕业文凭,又被评为优秀学员。继而,他又马不停蹄地一边干工作,一边进入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军交运输专业的学习。1991年他被提升为总后勤部车船部副处长,1992年任总后勤部军交运输部副局长。
在计划经济时代,部队的车辆器材完全由国家计划供应。军队依靠国家的单一供应保障模式,造成了供应层次多、保障距离远、周转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积压和浪费。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队车材供应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对车辆配件指令性计划分配全部取消,原有的计划供应模式和渠道已不复存在,面对诸多的新问题,都等待着李作之和他的战友们去思考、研究、解决。
李作之和他的战友们下到各部队、各军区、各基地和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找出新的方法。调研回来后,李作之直接参与撰写了长达7000余字的论文《车船器材筹供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发表后,当年被总后勤部评为全军后勤改革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优秀论文,在后来的实践中,文中许多观点都行之有效地普遍应用。
随后,他和战友们又结合部队实际,制定了《军队车船器材筹措供应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成为我军车船器材筹措供应管理的指导性方针,解决了军队车船器材筹措供应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难题。李作之他们的摸索和研究,为我军后勤保障管理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层代职,身体力行解决部队保障问题
1994年2月,李作之奉命到某集团军步六师代职副师长。一到任,为了尽快掌握基层情况,他深入到各部队,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该师驻防分散,南北长达760多公里,东西宽860多公里,李作之成天带着满身尘土,奔跑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每到一地,他总要待上一二天,和驻地指战员同吃、同住、同训练,个别谈心,开座谈会。有些单位还要求李作之讲课,他从不推辞,结合所了解的情况,从车船业务讲到军队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从逻辑学讲到机关公文写作……每一堂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官兵欢迎。他在一个多月时间内,跑遍了全师部队,把下面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从基层回来后,该师接到上级部队转入战备的命令。李作之被分工负责全师后勤、技术工作,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中,把这次执行战备任务当作自己代职锻炼的极好机会。他又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地跑,身体力行,统一调度和处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做到一声令下能立即出动。
在紧张备战的关键时刻,李作之接到电报,父亲身患癌症住进医院,家里要他回去见老父亲最后一面,师部领导为李作之买好了回家的机票。然而,李作之拒绝了,他毫不犹豫坚守工作岗位,紧张有序地和大家一道做好备战各项工作。作为军人,他知道自己身负的重任,趁着夜深人静,他奔向小山头,遥望家乡,大声疾呼: “父亲,我对不起您啊,请原谅儿子的不孝!”
在备战中,李作之发现该师突出的问题是装备器材缺乏,车辆完好率低,驾驶人员技术较差……李作之严格按上级要求与后勤运输、技术部门一起研究对策,加班加点,查漏补缺,认真整改。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不但使全师车辆完好率和驾驶员技术完全达到了战备要求,而且把师、团军事运输和装备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12月中旬,师部要组织一次加强摩步团高寒山地实兵实弹进攻演习,演习在平均海拔3400米的高原上,高原反应大,师部几位首长劝他不要参加,怕他不习惯气候环境。李作之却把演习作为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随部队驻训,每天和官兵们一起吃住、训练,与战士们打成一片,与后勤、技术部门一道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所属各团搞好物资、车辆保障。在为期20天的摩托化长途拉练中,李作之克服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演练任务。
在云南代职锻炼的一年中,李作之亲身经历和感悟到了许多在机关、书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与该师广大官兵在艰苦的环境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令他终生难忘。代职锻炼回机关后,1995年李作之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局长。
享誉军内的通用装备保障管理专家
1998年,解放军总装备部成立,组织决定调李作之任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车船技术保障局局长。
面对新的工作,李作之发扬他一贯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拼命三郎的作风,搞座谈、摸情况,听意见、搭班子,建章建制……全身心投入到军队装备建设和技术保障工作中。很快,车船技术保障各个方面的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了。在不少领域,有了创造性的工作思路和全新的管理模式。他直接参加并领导全军通用装备保障工作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正,参加军队作战、演习及急难重险任务中的通用装备保障工作,多次出国完成我军的军援、军贸任务和对外军装备的学习、考察。同时他兼任解放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通用装备保障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通用装备保障部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
李作之十分重视装备工作的理论和学术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在军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他把军队通用装备技术保障社会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这样可以使军队精简编制,加强保障并减少开支,利国、利军、利民。他着重就这方面有关问题做了系统的调研,如他撰写的《整体推进通用装备保障社会化》一文在《解放军报》发表后,从宏观上指导了全军通用车辆装备工作,收到了较好的实效;他撰写的《集约筹措没商量》被《后勤》杂志评为优秀作品;他撰写的《加强集中筹措管理,提高车材保障效益》在有关杂志刊登后,还被选入《中国当代国防文库》。他还撰写了《适应形势发展,实现保障有力,积极推进通用车辆社会化保障改革》、《适应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加强培养新型通用装备技术保障骨干》等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国防建设重大课题,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9年1月,李作之被任命为总装备部通用装备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以及总装备部纪委委员,分管机关几个局的工作。在通保部党委和部长的领导下,他认真学习贯彻军委、总装首长关于装备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积极研究探索通用装备保障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重点突出、作风扎实,分工负责的工化车船装备保障建设、装备修理工厂的调整改革,直属单位及机关自身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1年7月,李作之被授予少将军衔。当了将军后,李作之的工作更加繁忙,不仅要管理车船业务,而且全军的通用装备都要管,他依旧用他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法宝,开拓前进。2004年12月,李作之被批准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