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

2012-01-01

湘潮 2012年4期

  “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论断。当年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该讲话的中文版,书名也叫《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珍贵历史文献展中,国家图书馆展出了这一文献,作为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见证。
  湖南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策源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建军地,是毛泽东思想的最初形成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了四大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创建了五块苏区——井冈山、湘赣、湘鄂赣、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如毛泽东在苏区诗词中所表现的那样:“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五块苏区,主要在湘、鄂、赣数省边区,人口占全国13块苏区3000万人的三分之一。毛泽东和苏区党政军民率先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苏区和红军的旗帜映红了三湘大地。
  
  “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是创建苏区的源头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汉语音译,原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俄国1917年6月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苏维埃在十月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组织了俄国无产阶级政权。湖南共产党人对于苏维埃的认识很早,来自十月革命和列宁的影响。1920年蔡和森在同毛泽东关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通信中就强调党、工会、合作社和苏维埃是“无产阶级革命之四种利器”。毛泽东深以为然。他们已经明确苏维埃是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
  1921年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纲领》写道: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的主要目的。“苏维埃管理制度”就是后来“苏区”制度。1927年党的五大决议指出:“湖南不但实际上农民推翻土豪乡绅的政权,至少已经动摇他们的权力,而且要自己起来建立政权,有些地方,并且参加县政权。不但如此,两湖的农民斗争,已经开始要解决土地问题——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并有分配土地的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要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考虑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1927年8月中旬,毛泽东受中央派遣回湖南,召开部署秋收起义的湖南省委会议,提出要“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苏维埃的政权”。毛泽东向中央报告说,“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9月19日,中央同意毛泽东及湖南省委提出“苏维埃”口号,打出“苏维埃”旗帜,作出关于苏维埃问题决议案。11月,毛泽东在湖南茶陵组织了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1927年秋收起义,毛泽东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首创工农革命军,率先提出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特别是在以攻打城市为目标的军事行动遭到挫折后,适时地将革命力量转向农村山区,实行浏阳文家市转兵,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起点。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湖南等省边界苏区建立发展的“奇事”,是由党和人民开展苏维埃斗争而创造的。
  秋收起义,开创了井冈山苏区,而且成为纵横湖南、江西两省的罗霄山脉的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源头。35岁的毛泽东,站在井冈山上,放眼中国革命前程,提出了从“小块红色政权”到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构想。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埃德加·斯诺的《漫长的革命》记录了毛泽东的话:“1927年11月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边界的茶陵县成立,选出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它的主席是谭震林。”“1928年4月,朱德来到井冈山,我们一同制订了一个计划,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县的苏区,逐步地稳定并巩固湘赣粤边区的工农政权,并以此为根据地,向更广大的地区扩展。”显然,毛泽东、朱德一手创建和发展井冈山苏区,就是为了扩大苏维埃区域,让全中国遍插红旗,星火燎原。正如毛泽东所说:边界红旗始终不倒,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跃上井冈旗帜新”
  ——策应湘南、平江起义、两次会师井冈对于苏区红军发展功不可没
  
  党在湖南领导发动的四大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除了桑植起义远在湘西没有同0831728d4487c3fa32f48e3ea0b23de0d19898d45f4fcb5d484455d0eeeed7fc井冈山发生直接联系以外,其他三大起义的结果都是进军井冈山,“红军荟萃井冈山”,“跃上井冈旗帜新”。
  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深入湖南南部,与中共湘南特委一道发动领导宜章暴动、湘南起义,发展到郴县、耒阳、永兴、资兴、桂阳、安仁、桂东等湘南20余个县,动员革命群众数百万,组建了3个农军师和2个农军独立团,建立了8个县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红旗漫卷南天乱,湘南这边红一片”。
  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始终关注着南昌起义军的去向。湘南起义爆发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分路配合接应,朱德、陈毅率领上万名起义军向井冈山转移,在井冈山下、炎帝陵旁,实现了秋收起义军、南昌起义军、湘南起义军的战略会合——朱毛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彭德怀和黄公略,羡慕“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与以滕代远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赣特委,于1928年7月共同发动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成立了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有力地支持了井冈山的斗争,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五军与红四军会师井冈山,进一步壮大了井冈山苏区和朱毛红军。
  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汇集合流,非同小可。黄克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意义》中强调:“如果没有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的接应,则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以及后来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都很难立足。而井冈山上有了朱德、彭德怀这两位行伍出身、久经战阵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指挥作战,就犹如猛虎添翼,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在井冈山红旗的指引下,各地被打散了的革命力量又纷纷聚集起来,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
  ——从井冈山、湘赣、湘鄂赣苏区到中央苏区,毛泽东的领导是前提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唱的是一个简明的道理,也就是毛泽东的结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井冈山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讲的“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为什么最早发生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当然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革命策源因素。简单地说,建党比较早,全国6个早期共产党组织中有两个在湖南、湖北,党的一大13个代表中属于湘鄂赣籍的有10个代表;工人运动深入扎实,一个安源路矿大罢工牵涉了湘鄂赣三省,粤汉路、株萍路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农民运动的高潮也在湘鄂赣;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人民起义更加爆发在湘鄂赣——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为代表。可以说,这块红色土地上,革命斗争的积淀深厚,工农武装的力量雄厚,苏区创建的基础实厚,因此成了“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
  
  所以,湘赣边界第一个工农兵政府诞生在井冈山下的茶陵县。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途中回忆说:“当年11月,我们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攻打茶陵县城,红军官兵斗志昂扬,作战勇敢,不到一小时就攻下县城,建立了井冈山地区第一个工农兵政府。”“几经失败、周折,我们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巩固了井冈山这块革命的根据地。这一段历史,使红军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认识……所以现在人们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所以,1928年5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袁文才为主席的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罗霄山脉点燃的革命星火,虽然最初如豆闪耀,但是燎原之势是不可抵挡的。很快燃遍湘鄂赣闽粤大地,由井冈山扩大到中央苏区,迎接了全国苏维埃中央政权的诞生。
  所以,毛泽东把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耕者有其田”理想,化为土地革命的亘古未有的大变局。他以湖南省委讨论过的《土地纲领》草案为依据,在酃县中村和桂东沙田率先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插牌分田……“打土豪,分田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口令。
  1928年6月龙源口战斗胜利后,井冈山苏区很快进入全盛时期。除茶陵、酃县外,湘东地区的攸县、醴陵,湘南的桂东、汝城、资兴、安仁等县,也属于井冈山苏区范围。据湖南省委代表杨克敏1929年《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反映,毛泽东认为苏区“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所以要集中力量建设苏区和巩固苏区,“在最短的期间内,建设一个党与民众的坚实基础”。在井冈山苏区带动下,1928年春至1930年夏,湖南各边区又相继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赣、湘南、湘东南、湘赣等苏区,推动了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占岳阳,占领长沙,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过了两个多月,中央政治局提出将湘鄂赣苏区与赣西南苏区联结成中央苏区。8月下旬,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浏阳县永和市会师,成立红一方面军,发动了第二次攻打长沙战役,对湘鄂赣三省的苏维埃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彭德怀传》指出:“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统一指挥下,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自此,湘鄂赣闽苏区的武装斗争逐步由以游击战争为主发展成为以运动战为主,这对创立中央苏区具有重要意义。”
  1930年7月,毛泽东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为湘鄂赣闽苏区红军的伟大斗争书写了一曲赞歌。
  开国上将王震在《红六军团小史》中认为:湘赣、湘鄂赣苏区,“那里成为朱毛彭黄红军游击时代所在地与根据地,以致直到后来成为强有力的中华苏维埃根据地之一。”“我们的斗争经验是:红六军团的母家——湘赣苏区是我们党及其领袖——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所领导的苏维埃与红军的策源地”。
  从湖南苏区渊源发展历史而言,属于井冈山苏区和湘赣苏区的有茶陵县、炎陵县、攸县、桂东县、醴陵市、汝城县、资兴市、安仁县、耒阳市;属于湘赣苏区的有株洲县(原醴陵、湘潭之一部)、北湖区和苏仙区(原郴县)、宜章县、桂阳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属于湘鄂赣苏区的有平江县、浏阳市、湘阴县、汨罗市、临湘市、岳阳县、长沙县。其中的重点区域有:第一个工农兵政府所在地茶陵县,井冈山苏区核心县炎陵县,毛泽东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地方桂东县,秋收起义之地和“湖南省苏维埃之组织,实由醴陵开始”的醴陵市,湘南年关暴动之地宜章县,平江起义爆发地平江县,秋收起义文家市转兵和红一方面军诞生地浏阳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诞生地长沙县,井冈山苏区的攸县,中央红军第三军团教导队毕业典礼之地汝城县,湘南起义核心县郴县(今北湖区和苏仙区),等等,在湖南苏区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篇章。
  
  “我的老板就是朱、毛、彭、黄”
  ——毛泽东对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的影响
  
  井冈山苏区是全国苏区的孵化器,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播撒了革命的火种,根植了红色的基因。党中央大力推广了井冈山苏区和红军的经验,号召湘鄂赣、湘鄂西、四川、福建、左右江等地的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向井冈山学习,向朱毛红军学习。湘鄂西苏区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贺龙就说:“我是有‘老板’的,我的‘老板’就是中国共产党,就是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黄克诚也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这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贺龙在《湘鄂西初期的革命斗争》中回忆说:“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是以周逸群同志为首的湘鄂西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坚韧努力的结果。但从革命发展的渊源来说,应该追溯到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农民运动。这是一条红线。”贺龙的结论是:“回顾湘鄂西的斗争,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凡是实行了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政策,就一定胜利;反之,必遭失败。”
  湘鄂西苏区的湖南部分,有今张家界市桑植县、永定区(原大庸县)、慈利县、武陵源区,今常德市石门县、鼎城区和武陵区(原常德县)、汉寿县、桃源县、安乡县、澧县,今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今岳阳市华容县、岳阳县、湘阴县、云溪区、君山区,今益阳市南县、沅江市、赫山区和桃江市(原益阳县)。这里有湖区也有山区,当年毛泽东对湖南省、华容县工农武装领导人何长工、蔡协民等人所作的指示“湖区的下船、山区的上山,拿起武器斗争”,在湖南苏区创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毛泽东对于湘鄂西苏区斗争也给予过高度评价:“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湘赣苏区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任弼时、王震、萧克在回顾苏区斗争历史时,都强调毛泽东、朱德领导创建井冈山苏区对于湘赣苏区的指导作用和深刻影响。可以说,井冈山的传统通过任弼时、王震、萧克和红六军团在湘赣苏区发扬光大,甚至带到了湘鄂川黔苏区。
  1933年,任弼时被派往湘赣苏区任省委书记。他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具有群众基础和实事求是精神,因而对王明“左”倾领导有所抵制和纠正。当时,毛泽东虽然已离开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但仍关心湘赣苏区的斗争,曾让王震转达他对湘赣反“围剿”作战的意见,一定要运用红军十六字诀战术,一定要打运动战,在运动中歼敌有生力量。据此,任弼时决定放弃当时的单纯防御,采取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运动战,湘赣红军取得过一战而歼敌一个整旅的战役胜利。
  任弼时后来在延安总结道:“湘赣这个区域后来成为中国苏维埃运动中重要的地区,中国苏维埃根据地的建立,它不是首创也是第一批。这不是偶然的。毛主席曾在这里搞了一年多,在宁冈、永新、茶陵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叫做革命割据,创造了一套政策,包括建政、建军、建党的各种政策。这是一套正确的办法。毛主席这一套政策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实际情形规定我们的政策。所谓后来保存了毛主席的精神者,我看也就是保存了毛主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任弼时在湘赣、湘鄂川黔苏区的领导工作中,注意贯彻毛泽东的这种精神。
  1935年2月,遵义会议决议精神传达到湘鄂川黔苏区,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所采取的新的战略方针,鼓舞了湘鄂川黔苏区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和红二、六军团指战员。
  在毛泽东和党中央新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红二、六军团改变了从前苏区反“围剿”所采取的以主力对主力、以堡垒对堡垒的机械打法,开始与国民党军打游击战、运动战,在战术上采取诱敌深入、怠而歼之的方法,这本是毛泽东领导第一、二、三次反“围剿”行之有效的战法。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斗争历时半年时间,红军先后作战30余次,共歼灭国民党军两个整师、一个师部和一个旅,缴枪8000余支,缴轻重机枪100多挺、各种大炮20多门,新建立了慈桑、龙山等县的革命政权,牵制了湘鄂两省的大量敌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湘鄂川黔苏区得到巩固与发展。至1935年9月,湖南的永顺县、大庸县(今永定区)、龙山县、桑植县、保靖县、慈利县、沅陵县、桃源县、常德县(今鼎城区和武陵区)、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武陵源区(今属张家界市)等,先后属于湘鄂川黔苏区范围。湘西苏区红军斗争的坚持和发展,说明了毛泽东关于苏区和红军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正确的指导方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高潮迭起,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红军斗争打下了雄厚的基础。除了五大苏区之外,湖南许多地方还爆发了数十次工农武装起义,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工农武装,开辟了区域性、局部性的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如湖南永州、邵阳、衡阳、湘潭、长沙的部分地区,由于工农革命军的存在,由于红七军、红六军团、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远征,播下了工农革命政权的火种,使整个湖南及周边地区呈现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星星之火焰、其势可燎原的革命形势。据这些地方新发现的史料,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在韶山建立了“湘潭西二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工农革命军长沙独立一团威慑省会,红军转战宁远、江华、东安、祁阳、城步、邵阳、绥宁、隆回、武冈等县扩大了苏维埃政权影响,阳明山的苏维埃政府,韦汉为主席的江华县苏维埃政府,常宁水口山的苏维埃政权,潭湘宁边区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红二师),战斗在衡阳、南岳的衡北游击师、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第八师,临武太塘庵成立的湘南行动委员会,宁远蓝山交界的游击区,1934年11月7日毛泽东和朱德长征在汝城发布的《出路在哪里?》文告,宣传“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的主张”,强调工农群众的出路就在“创造工农自己的红军、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府”。这些都反映了湖南各地党组织和革命工农兵进行苏维埃斗争,显示了红线突出、星罗棋布、此起彼伏、火势燎原的历史特点。
  
  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夺取三省政权”
  ——毛泽东的根据地建设理论是苏区发展的正确指针
  
  中国共产党在湖南边界地区领导创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斗争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苏区的理论,成为中国苏区创建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苏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紧密结合,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全党树立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典范。
  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农村红色政权在反动统治的包围中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基本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到“夺取三省政权”,到“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是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也是独具远见卓识的创新性理论概括,为从井冈山苏区发展到中央苏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揭示了规律性,指明了方向性,预见了光明的前途。
  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确指出:“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从1932年11月米夫写给斯大林的信来看,当时米夫认为中央苏区一连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有力量进攻一两个中心城市,以便成立苏维埃政府。毛泽东不同意这样做,主张沿福建、江西、湖南边界上的三山建立苏区的计划。当时受“左”倾影响的张闻天发表《在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的动摇》一文,批评毛泽东的“诱敌深入”战略“表现了浓厚的等待主义”,“仅仅把‘巩固苏区根据地’像咒符一样去念”。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34年5月,中央苏区土地部长高自立去苏联,博古让他转告王明:毛泽东“大事有错,小事没有错”,可“到苏联养病”。王明却怕毛泽东来莫斯科,说:“泽东能抓得大事。”回电国内:“苏区离不开毛泽东。”由于“左”倾领导者压制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削减毛泽东的指挥权,使毛泽东的苏区建设理论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我当选为主席”
  ——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和中国工农革委、中国革命军委统一了苏区领导
  
  1930年8月,毛泽东、朱德统帅的红一方面军在湖南浏阳建立,成立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担任总前委书记;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和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可以说是湘、鄂、赣、闽、粤广大苏区范围内苏维埃革命斗争第一次统一党政军核心领导的开端,带有全国苏维埃区域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意义。
  建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建立了中国“红色区域的军事政治指导机关”、“最高级政权组织”——全国苏维埃的过渡形式,由总前委实施领导与决策,中共中央才决定在苏区建立中央局,统一领导湘、鄂、赣、闽、粤苏区的斗争,“管辖范围是包括江西省委,闽粤赣省委,湘东南省委,湘鄂赣省委,赣东北省委各苏区”。
  在湖南浏阳,工农红军的缔造者和统帅毛泽东,有了一个新的职衔和称呼——“毛主席”!在此之前,党和红军主要称呼毛泽东为“毛委员”、“毛党代表”、“毛师长”、“毛政委”、“毛书记”。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毛泽东代表中共苏区中央局向大会作报告,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的称谓便更加为苏区军民和全国人民所知晓。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主席的威名远扬。毛泽东后来对美国记者斯诺谈到:“红军在湖南省有广泛的影响,几乎和在江西一样。湖南农民都知道我的名字。因为国民党悬了很大的赏格不论死活要缉拿我、朱德和其他红军领导人。红军的威名甚至扩展到湘潭我自己的村里。”共产国际当时也发表专文,高度评价毛泽东是最早创建红军和苏维埃根据地的“杰出的革命统帅和政治家”。
  在湖南苏区和红军斗争中,涌现了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群体和英烈群体。其中湘籍人物有:
  开国领袖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开国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党和国家领导人谭震林、滕代远、李维汉、林伯渠、李立三、李富春、胡耀邦、蔡畅、谢觉哉、欧阳钦、苏振华、宋任穷、王首道、江华、张震、廖汉生,军事家黄公略、段德昌、左权、蔡申熙、粟裕、谭政、黄克诚、萧劲光、陈赓、许光达、何长工、萧克、王震、杨得志、李聚奎、杨勇、耿飙、宋时轮。
  他们在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高举起闪耀镰刀斧头光辉的党旗军旗,在苏区创建发展斗争中英勇奋斗、不惧牺牲,创造了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不朽功绩。
  就创建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和中央红军而言,朱毛红军建军时号称“朱、毛”、“朱、毛、彭、滕”,创建中央苏区后号称“朱、毛、彭、黄”,除了朱德总司令,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都是著名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正如毛泽东所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党创造了坚强的武装部队,因此也就学会了战争的艺术。”
  同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湖南成为人民军队最初的摇篮。“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在领导起义和创建苏区的斗争中,先后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五军、第二军、第三军、第六军、第八军、第十六军、第十八军、第十五军等正规红军部队,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红六军团以及红军三大主力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等;在各苏区内,还建立了地方红军、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儿童团、少先队等武装力量,为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色政权,建设、巩固和保卫苏区,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给苏区党和人民的赠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湖南苏区土地上创造的丰富红色资源和感人苏区精神,成为当前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建设“四化两型”的强大动力。
  (压题照片:1931年在江西瑞金时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