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改名
2012-01-01周萌
湘潮 2012年4期
董必武,原名贤琮,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是晚清的秀才,祖上原是做生意的,到了父辈便开始“咬文嚼字”起来。其父和四叔科举时都成了秀才。其名贤琮,便有子承父业从文之意。
1904年,清政府举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董必武和三个同乡一起乘木排到黄州府应试。当时的黄州府所辖八县,也称八属,八属考生云集考棚应试。
董必武在黄州府等试的3天中,恰好与一个叫汉莞的考生住在一起,于是两人便结下情谊。
应考那天,州府卫兵看汉莞一身寒微样,不仅强行搜他的身,还对其百般侮辱。汉莞本是一强汉,又是读书人,岂能容忍践踏斯文。于是,他怒火中烧,大骂卫兵:“狗!士可杀而不可辱……”
这还了得?汉莞犹如拿鸡蛋碰石头。卫兵提枪向汉莞捅去,又用枪托打他,汉莞当场毙命。
董必武见官府草菅人命,正义之火腾地燃起,他召来几百考生,哗啦啦包围了贡院,并与监考官论理,不解决汉莞的问题就罢考。一连三天,贡院的大门被考生和前来援助的黄州市民封锁,传单和揭贴布满大街小巷,连知府和提学使也被围在贡院内。然而,文章斗不过权力、正义斗不过枪弹。很快这场风波便被省撫台派兵镇压。董必武和其他考生不得不屈服于压力应考。此次科举他虽中了秀才,但他心中却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他因此赋诗一首:
八属秀才进考场,刀枪剑戟摆两旁。
分明是个杀人场,哪有心思做文章?
这个秀才我不要,不如改脚去扛枪。
有朝一日起了事,定把狗官杀个光。
同年秋天,董必武听说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新学,便毅然赴考。到了武汉才知新学分文武两所学校。按父辈的意愿,他应报文普中学,但他想到黄州那血的一幕,就报考了武普学堂。在填写考生名字时,他写罢董字,就填上了“必武”二字。自此,董必武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他。(周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