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英

2012-01-01沈君菡欧阳洁王发财

记者观察 2012年2期

  孙春龙最早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从印钞厂工人到新闻临时工,再到新华社下属《瞭望东方周刊》杂志的总编助理,他奋斗了整整12年,获得了“中国十大法制人物”“中国阳光记者”等多项荣誉。正当事业如口中天之时,因为一次意外的采访,他毅然辞去了记者的工作投身公益事业,去帮助一群早年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人回家。他决心帮老英雄回家
  2005年,孙春龙到缅甸进行采访时结识了一位流落在缅甸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老兵指着他的鼻子问他:“你真的是中央级媒体的记者吗?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一声声质问让当时还不知道国殇园在何处的孙春龙无言以对。
  在仰光,一片比高尔夫球场还要美丽的墓地,埋葬着二战时牺牲在缅甸战场的英国战士;还有美丽无比的日本人墓地以及日本人修建的无数个纪念碑,纪念碑的底座上,刻着每一个阵亡在缅甸的日本官兵的名字。可是,却有逾十万中国抗日战士的遗骸无人安置。曾有过的十多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墓地,经历过多次排华事件后,无一完整。一位缅甸人告诉孙春龙,她家的院子以前就曾是中国将士的墓地。
  活着的老兵更加凄惨。战后的70多年里,他们再也无法踏上祖国的土地,与国内的亲人们也失去了联系。他们在缅甸过着最底层的生活,靠卖火柴之类的小生意为生,得不到尊重。
  在仰光的日本人墓地,常常有背着双肩包的日本青年。而几乎每一个缅甸的宾馆老板都说,来人住的外国人里日本人年和中国人最多——“日本人是来祭祀老兵的,中国人是来做生意的。”
  这一切让孙春龙辗转反侧。看到一个个曾挽救民族危亡的老英雄即将带着失望和遗憾离世,孙春龙决定开始他的“救赎”之路——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帮这些老英雄回家。
  第一位回家的老兵
  2008年起,孙春龙开始帮助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找家,并寻找赞助帮他们回家。几年的时间里,有30多位老兵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回乡,结束长达70年的远征。
  第一位回家的老兵名叫李锡全。李锡全是孙春龙在缅甸一处贫瘠的山区里找到的,多年来以卖火柴为生。在采访中,老人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地打动了孙春龙。孙春龙开始通过微博等渠道四处寻找李锡全的家,并艰难地筹措资金。汶川地震后,正在灾区采访的孙春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小心翼翼地问他:“祖国地震了,我还能回家吗?”孙春龙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他知道,以李锡全的经济状况,一个国际长途有多么昂贵;而任何局势的变化都让老人如此担忧,可见他回家的愿望有多么的强烈。2008年10月,在孙春龙以及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李锡全终于踏上了阔别70多年的故国故土。在湖南常德火车站,数百名志愿者自发举着横幅、带着鲜花迎接老英雄的回归,这一切让李锡全感动得泪流满面——跨越70多年的坎坷,他终于得到了本该属于他的尊重。跟着李锡全一起回家的还有一本被翻烂了的地图册,那是他E世纪80#代在中缅边境的一个小市场买到的,他时常翻到湖南那一页,看着地图上的常德。这一天,他流着泪吃到了记忆中家乡的钵子菜;这一天,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佝偻地站在父母的坟前,虽然没发出任何声音,但孙春龙清楚地看到,老人微张的嘴轻轻地喊着“妈妈”“妈妈”……
  李锡全老人的归来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2008年年底,李锡全和孙春龙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此后的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问孙春龙:“在缅甸还有多少像李锡全这样的远征军老兵?”孙春龙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我觉得自己就像做错了事的孩子,无地自容。”他回忆说,“难道帮助了李锡全,就能抹平我内心的愧疚?对自己的救赎是发自内心,还是仅仅为了求得一时的慰藉,甚至,是在沽名钓誉?”2009年,孙春龙再次踏上了缅甸的土地。
  让老兵有尊严地回家
  孙春龙明白,老兵们要求的并不多,他们最需要的是国人的认可。国难当头时,他们不惧以身报国,如今却无法逃脱埋骨他乡的宿命。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老兵们在国人的欢呼声中有尊严地回家。
  广东籍老兵杨剑达一直寄居在缅甸北部的密支那,70多年间他从未与家人有过联系。
  由于身边的亲人都是缅甸人,许多老兵的晚年很孤寂,偶尔在街头看到一辆中国牌照的车也会让他们激动半天。杨剑达坚持让女儿玲玲学了一点中文,还教会她唱《松花江上》,他说,这是他能留给儿女的唯一的东西。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大使馆给留缅的抗战老兵颁发了由胡锦涛主席签名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杨剑达把它藏在箱底。见面第一天,杨剑达就喊女儿把纪念章拿出来,亲自一层一层地打开包装,把那枚金色的纪念章亮闪闪地展示在孙春龙面前,脸上的喜悦像花儿一样绽放。这份迟到半个多世纪的国家荣誉给杨剑达带来了很大的满足。在缅甸生活了60多年,杨剑达一直没有人缅籍。他说:“我加入了缅籍,我的国家就保护不了我了。我是一名中国人,我是一名中国军人,有一天,我终究要回到我的家乡。”
  这样的回答,让孙春龙心痛。这些在缅甸的老兵因为政治、历史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忍气吞声地生活。在缅甸,杨剑达拿的是一张破旧的外侨证,每年他都需要向当地政府交纳一定的费用来获得居留的权利。
  接老人回乡的路上,孙春龙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在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入境时,他向武警提出派礼兵迎接老人,部队首长欣然答应;在上飞机前,他向机长讲述了老人的经历,乘务员专门通过广播隆重地向旅客们介绍这位特殊的客人,乘客们纷纷为老人鼓掌致敬;在深圳,他号召当地的志愿者在机场拉起红色的横幅,向杨剑达大喊“欢迎杨爷爷回家”;在广东梅县老家,百米长的鞭炮炸碎一地红屑,家乡人迎接游子归来。在腾冲入境时,看着年轻的中国军人向自己行军礼,杨剑达竟然扶着轮椅,颤巍巍地站起身来,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说:“我是一名中国军人,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气质。”
  在接杨剑达回家一个多月后的10月8日晚上,孙春龙接到玲玲的电话,她爸爸已经昏迷好几天了。她说,爸爸清醒的时候让她转告他,在缅甸还有几万名牺牲的战友的遗骸也需要回家,他们需要一个纪念碑。孙春龙让玲玲把电话放在杨剑达的耳边,坚定地说:“请放心,我一定会做到。”杨剑达竟然用微弱的声音说了一声“好”。
  杨剑达去世后,孙春龙将他唱歌的视频放到了网上。这位80多岁的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唱着那首国人熟悉的《松花江上》,虽然吐字已不是很清晰,但依然能从他眉宇间看到曾经的逼人英气。当唱到“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和“可爱的故乡”,老人自然流露的微笑里充满着温暖的希望;当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老人声声哽咽,再也无法继续。这段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老兵回家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发起“老兵回家”行动
  杨剑达离去了,无数的英烈还在异国他乡。孙春龙满怀焦虑地说:“如果再不去做这些事情,等这些所剩无几的英雄一个个带着遗憾和失望入土之后,我们的忏悔,我们的良知,何处可以安放?”
  2011年6月30日,孙春龙正式辞去了《瞭望东方周刊》总编助理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志愿者。他在博客中写道:以前做记者是监督强权,现在去做公益是扶助弱者,不是逃避,是迂回;其实两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不管是尝试推倒一堵墙或者帮扶一个鸡蛋,其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生存环境的日益趋好。后者,更是一个力所能及的,能让自己感到有力,能让更多的人感到温暖的事情。
  2010年孙春龙出版报告文学《异域1945》。书中,他记述了自己采访众多流落滇缅的远征军老兵,5g/M+5LVZPrFFn6MCOEPLQ==并发起“老兵回家”行动的艰辛历程。这一举动,孙春龙称为“救赎”。如今,“老兵回家”的人数已达到30多位。“请宽恕我的无知!”在《异域1945》以及各种为“老兵回家”发动的演讲中,孙春龙一律使用了这样的开头。曾经他对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一无所知,正是对“无知”的救赎牵引他一路走来。几乎每一周,他都会得到又一位老兵去世的消息,这让他充满了紧迫感。每一天他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天都希望能让更多的老兵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崇敬与温暖。
  除了关注仍然在世的老兵,孙春龙还打算建一个数据库,通过大陆、台湾和缅甸等地的资料,整理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老兵名单。因为,“每一个普通的老兵都有名字,而每一个名字,我们都应该铭记。”“对个体的尊重,一定要上升到国家层面!”2011年12月初,孙春龙申请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获批。他发起“老兵回家”活动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为国出征的英雄回家。活动项目一是让幸存老兵“回家”;二是寻找二战时缅印战场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们运送回国安葬,包括在当地修建纪念碑以及基地的重建、保护等;三是帮助国内研究二战史的民间学者,以便他们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希望与美国、英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的相关机构进行对接和交流,资源共享。活动发起以来,已得到众多热心人士支持,包括姚展、陆川、沈星、李小萌等公众人物。“这个社会不缺少抱怨,缺少行动者;也不缺少爱心,缺少对爱心的尊重和唤醒。抱怨再多,改变不了现实;爱心,也只是因为残酷的现实而深藏心底。”孙春龙说。
  他帮助的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老兵,但温暖的,却是一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