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依然笼罩欧洲
2012-01-01
记者观察 2012年2期
回顾2011年,欧美债务危机就像一部漫无止境的“肥皂剧”,一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009年lO月,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迅速波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等欧洲其他国家,形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随后,经济危机演变成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向银行和实体经济蔓延;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和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等先后辞职下台;示威和罢工像野火一样烧遍了整个欧洲;欧盟分裂和欧元崩溃论衰歌不断;评级机构不断下调相关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投机力量大肆做空欧元,欧洲股市、债市纷纷下跌。整个欧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欧债危机”从何而来
要弄懂欧债危机,首先要弄懂三个词条:
主权债务:通俗地说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外借债。泛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主权债务违约: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可能还不起借来的钱了。随着救市规模不断地扩大,很多国家债务比重也在大幅度地增加。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主权违约,即一国不能偿付其主权债务了。
主权信用评价:通俗地说是指对一叶国家还债能力的评价。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机构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符号来表示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谁都知道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会轻易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第二波冲击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8年lO月,北欧小国冰岛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其后是中东欧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较小,国际金融救助也比较及时,主权债务问题没有酿成较大的国际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起初,很多人仍然认为希腊只是个例,但是,希腊问题不仅仅是希腊的问题,此后欧洲多个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欧猪五国PH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等国纷纷爆出重大债务问题,2010年1月11日穆迪警告葡萄牙将调降该国债信评级;2010年2月4日,西班牙财政部指出,西班牙2010年赤宁恐将占 GDP的9.8%,西班牙股市当天急跌6%。欧盟核心国家法国和德国,也被爆出债务与GDP比值超过警戒线,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欧债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综合来看,产生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失去动力。欧元的诞生让欧洲一些相对“穷”一些的国家比如希肼、葡萄牙、爱尔兰也能像那些相剥“富”一点,周家财政政策上更谨慎一点的刚家,比如德国一样以相同的低利率去市场上借钱。面对如此好事,希腊、葡萄牙等“穷国家”开始大肆借钱来补贴发展国内的福利政策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并且不断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这个时候欧洲还是一片太平,各国的经济都快速发展,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也愿意把钱借给这些“穷国家”们。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穷国家”们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只能靠借贷维持其运行,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在这些国家经济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收入已经不够用来还债了,债务越积越多,危机开始到来。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欧元区北、南国家之间巨大的竞争力差异,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除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不平衡等因素外,经济基础和竞争力相对低下的南部国家利用欧元的低利率惯性借债,低估风险,盲目构建与其经济实力不符的高福利体系,欧元区制度缺陷等使债务负担最终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早有论者指出,欧元区国家很难解决经济上的“南北分裂”局面:北欧制造,南欧消费;北欧储蓄,南欧借贷;北欧出口,南欧进口;北欧经常账户盈余,南欧则常年赤字;北欧人追求财富,南欧人追求享受……
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发现,目前意、西、葡、希四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合计为1830亿欧元,而德国则有顺差1820亿欧元,两者大体相当。在他看来,欧元其实建立在“德国工业挤垮南欧工业”这个不平衡的经济基础上。
而在中国船舶工业研究院研究员宋晓军看来,欧元的疲软就体现在一个细节上:“整个欧洲只有德国这个‘大齿轮’在转着,德国人老实干活儿、干制造业,养着一帮古老的文明国家,他们不干活,在海滩上晒太阳”。希腊人63岁退休,而德国67岁退休。“67岁退休的老老头,要养希腊63岁的小老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认为,欧债危机是欧洲多少年来的福利社会制度、产业竞争力相对下降、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人口老龄化、经济制度僵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靠紧缩财政和释放货币,只是治标却不能治本。而欧洲主要领导人应凝聚起足够的民心和民意,“让人民明白,要真正摆脱高额财政赤字和严重债务危机,需要全体人民勒紧裤袋,降低工资福利和生活水平,同舟共济”。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研究员张茉楠把美、日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统称为“债务依赖型国家”。她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称,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101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其中欧元区各国债券市场加总后规模占到了全球的45%,已经超过了美国32%左右的份额。
事实上,不论希腊还是美国,“寅吃卯粮、挥霍奢侈”都是一种通病。
只有1100万人口的希腊,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2010年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达到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有14.62%。这确实是绿色、环保经济。这种产业结构,在经济繁荣期,能让希腊人过上高工资、高福利的幸福生活。教育、医疗、社保全都免费,借点债又算什么?可是,金融危机一来,旅游业、航运业恰恰冲击最大,希腊经济一夜间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或多或少都存在工业基础薄弱、对外依赖严重、服务业比例过大、房地产泡沫严重等致命的“结构问题”。
繁荣时期的超前享受,到了萧条期,反而变成沉重的负担。似乎没有银行借款,日子就没法过了。用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的话说就是,“在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下,上到国家,下到普通人,都是金融体系的奴隶!”可见,靠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永远不能实现经济的真正复苏。
欧盟:紧急“救火”
纵观本次危机,经济水平的不一致,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导致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各自为政。货币政策受到约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导致经济内部矛盾爆发。在深陷危机的各国为争取救援基金、解决因削减福利支出导致的社会矛盾而不断努力时,欧盟也在连绵不绝的峰会中探讨着各种“救火”的可能性。
2011年8月,德法两个欧元区最大经济体的首脑进行了首次紧急会晤,决定联合提议建立欧盟经济政府,并敦促欧元国厉行节约。经过场场“拉锯”,在欧盟2011年12月8日举行的最后一次峰会上,联合提议最终通过。除英国以外,所有欧盟26国都表示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强化财政纪律,采取欧洲统一国库、严格监督欧元区财政及赤字等政策,标志着欧盟拯救欧债危机进入新阶段。
长期以来,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约束机制是一种软性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削弱了欧盟财政约束的力度,使财政约束机制形同虚设。欧盟26个成员国同意就加强财政纪律缔结政府间条约,无疑使欧盟财政一体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一种超国家的财政政策执行主体呼之欲出。
英国前首相梅杰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欧债危机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到它解决的那一天,世界或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欧盟。他预测,未来10年,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欧元区将改变欧洲格局。
欧盟财长会议2011年12月19日发布公报称,当天与会的欧元区17国财长已达成一致,同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1500亿欧元的双边贷款用于帮助稳定欧元区的形势。经过一系列制度变革后,欧盟逐渐掌控了危机蔓延的势头,欧债危机初现曙光。虽然欧盟要真正摆脱危机还需要3至5年时间,但从经济增长看,欧元区经济最坏的时间(2009年)已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