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毛泽东畅游长江
2012-01-01孙国维
记者观察 2012年2期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游泳池,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共畅游长江17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词便是他1956年第一次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1966年,毛主席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他又一次畅游长江。而当年毛泽东身着浴衣站在船头向人们挥手致意的那张照片,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瞬间就是主席身边任专职摄影师、新华社中央组的著名摄影记者钱嗣杰为世人记录的。
一
1966年7月1日,风和日丽,钱嗣杰和护士长、卫士长等8人在“白云黄鹤”的武汉东湖边散步。散完步后,毛泽东意犹未尽,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是党的生日,咱们不拍全体合影了,我和每人都照一张,好不好?”大家一听直鼓掌,都说太好了。于是搬来椅子让主席坐下,一个接一个地合影。钱嗣杰给每人都拍了照片后,毛泽东就问:“小钱,向来都是你给别人照,今天谁给你照?”钱嗣杰十分激动,迟疑片刻说:“那就让卫士长吧。”
说着,钱嗣杰将相机对好距离、光圈,然后交给卫士长曲琪玉,说:“你按快门就行了。”说完,钱嗣杰就跑步过去站在毛主席身旁,曲琪玉照钱嗣杰所说按了快门,可钱嗣杰却担心他的手艺不灵光,让他再按一次。这时一向公平的毛泽东笑开了口:“小钱,你这不多照了一张么?”一下说得钱嗣杰怪不好意思的,于是笑着说:“我怕他拍得不保险。”像这样的有趣场面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可见,主席的平易近人,使得钱嗣杰这批工作人员就像在长辈身边一样不太拘束。
7月16日,毛泽东才公开露面,在武汉畅游了长江。“他老人家对游泳是真有‘瘾’的,1966年7月到了武汉后便想到长江游泳,都‘预谋’好几天了。7月16日,毛主席很高兴。我们来到码头时,当地为毛主席准备的快艇已经等在那里了。等快艇开到江中心时,毛主席开始下水游了。只见他老人家一会仰泳,一会侧泳,—会漂浮,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我坐在后而一艘小木船上一直跟着他拍照,毛主席高兴得简直像个孩子,叫我们大家都下去游,大家就都下去了,我是游一小会儿又上来拍一会儿。我们都想学主席漂浮的技术,可就是不行,身子一下就歪了,毛主席就纹丝不动躺着,得意着呢。差不多一个小时零五分,游了三十多里,毛主席登上快艇远眺。我们返回岸上的途中,恰遇武汉市民众为亚非作家会议举行横渡长江游泳比赛的队伍。”据钱嗣杰回忆,当时参加比赛的大概有五千多人。
“毛主席的快艇逆流而上,他们的队伍顺流而下,正相遇时,一个小学生认出了毛主席,便大声欢呼:‘是毛主席,是毛主席!’于是,整个长江大桥都沸腾了,立即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主席热情地向群众挥手致意,我趴在船头抓拍了这一瞬间。”钱嗣杰回忆。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得知此事后通知钱嗣杰尽快将底片送回北京,7月25日的《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在头版头条登载了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消息和招手的大幅照片。毛泽东畅游长江,是一次万众瞩目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很快“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政治口号。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对于人生的壮志豪情,从年轻时候他就立下了鲲鹏之志,誓言要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斗终生。为此,他同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年少,经常到湘江游泳锻炼,以维持饱满的精神和热情。1925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鼓励那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年少”积极投身到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去“中流击水”。后来又在1956年创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进一步鼓励全国人民,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去积极开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崭新局面,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伟蓝图。
二
此后,国内的政治形势越来越紧张,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随着《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表,毛泽东多次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全国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钱嗣杰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图片和珍贵的资料照片。特别值得回忆的是1966年国庆节。钱嗣杰一大早就来到天安门,既要拍摄毛主席乘着敞篷车检阅群众游行的场面,又要拍摄天安门城楼上民主党派人士、英雄模范和群众代表以及外宾的活动。但主要的任务是拍好中央领导,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3位。但在天安门城楼的栏杆前可供记者拍照的空间很小,如果镜头距离拍摄对象很近,往往容易失真,把身子仰靠在栏杆上尽量拉开距离,姿势很难拿捏,一不当心就会掉下城墙。因此,钱嗣杰在拍照时不得不用脚尖死命勾住栏杆下的管子。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周总理常常关切地提醒他要加意当心。有几次,还是总理和陈毅亲自上前,紧紧拉住了钱嗣杰的衣角,才完成拍摄任务。剥于首长的关爱之情,钱嗣杰至今难忘。除了拍好照片之外,钱嗣杰还有个鲜为人知的任务要完成:必须把拍好的胶卷用黑口袋包好,然后准确无误地扔到事先约定好的天安门城墙的东北角或西北角,那里早有人焦急地等候,并立即用汽车送回新华社。
1969年年底,钱嗣杰因故离开了中南海,直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钱嗣杰回忆道:“布置灵堂时,我就在那儿。这是最后一次近距离地看主席,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盖着党旗,老人家头发稀疏,脸上的老年斑都清晰可辨。一下子,以往朝夕相处的一幕幕都涌出来了。”第二天半夜,主席的遗体从中南海移到人民大会堂。钱嗣杰每天都守在灵堂里拍摄各界沉痛悼念的场面,整天眼睛哭得肿肿的,把相机的取景框都哭湿了。
这些年来,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钱嗣杰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他老人家熟悉的面容,追思主席伟大的一生。钱嗣杰说:“我们不要‘神化’他,也不要用完人的标准要求他。因为,他不是神,也不是完人,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在中国历史上,他永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