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多元化目标的渗透

2011-12-31刘洪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目标课文

刘洪奇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目的性,感到无所适从,只是一味的盲从教师的引导和作业的牵制。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老师的教学效率也是事倍功半。

那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该如何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呢?除教学参考书中的目标要求外,我们务必要给所有课文及课外读物设定一些共同目标。目标有隐性的,有明确的,有长远的,有眼前的。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也能自己学习语文。

首先,我要对语文学科进行分析,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母语的熏陶下,都有一些语文基础,不过是程度的优劣而已。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有关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知识面,二是发展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训练。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了加强阅读,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

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单单学课文中的知识是绝对不行的,首先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学语文要学好,就如建高楼务必要打好基础一样,基础牢固,才能建得更高。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呢?

要适时引导,不要下命令,避免让学生感到压力,或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教育要做到——有心而无痕。不要留课外阅读作业,这个目标是隐性的,只能倡导,给学生课外阅读交流的环境和时间,这样个别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得不进行课外阅读,以避免孤立。

可以选择一些适宜学生读的经典著作,尽量和学生生活贴近的著作,例如:《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皮皮鲁传》等,也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切忌一些有暴力倾向及色情的书进入学生的群体,当然作为老师应注意观察,如有端倪,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明其危害。

长篇小说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首先是小说比较吸引人,能引孩子读进去;其次,长篇小说是讲一个大故事,也就是很多人的故事,能让孩子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几十万字。经常读长篇小说,更容易养成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当然,好的短篇作品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但不应该成为主力和唯一。还有学生认为多看作文选,容易提高作文水平,其实是错误的,一般作文选的含量怎么能和经典的著作来比呢?当然在应付考试中,作文选也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

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学生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一个中心目的就是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人,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回到阅读中去。有位著名教育专家曾说过: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采用一些蝇营狗苟的技巧,利用几天功夫,绝不会教会孩子们写作文。

作为教师,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会让他们在阅读中经历很多事情。

我们一定要切记:不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识记要求,因为一旦学生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破坏兴趣就是扼杀阅读。

阅读的功能在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读得多,总有一天,会惊奇的发现,孩子手中的笔已不知在什么时候生根发芽,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有人总结出要学好语文的十条规律:

1、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2、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3、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专家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4、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5、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6、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7、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8、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9、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课堂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试卷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有益的指点;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10、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我们在学习中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政治科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科学成功人物 的人生经验,从地理科学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科学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从《读者》学人文关怀,从《南方周末》学政治敏感,从《奥秘》学科学幻想。③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远程学习、网络学习。举凡“科教频道”的《希望英语杂志》、《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语文学习网站,给我们开辟了丰富多采、真正互动的全新的学习形式。

以上十条规律即可以给学生大力倡导成为其学习语文的长远目标。

那么眼前目标呢?以前在课下,有学生曾问过我:“怎样着手自学课文呢?自己不知道从哪儿入手,只知道学字词句。”我把这个需要交给学生自学的目标用图表示出来,如下:

阅读

给学生们讲:

这个大圆就是一篇课文,里面的小圆就是中心思想,就像一个夹心面包。而里面的小圆,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两个箭头就是学习课文的两个突破口,纵向的箭头穿过中心,表示通过读(即速读、细读、默读、朗读等方法)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并使自己受到美的熏陶,对做人做事有所启迪。在生活上使自己有所进步。横向箭头穿过中心圆,表示通过朗读等方法领会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技巧表达出中心思想来,并学会其写作技巧,付诸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而两个箭头穿圆而出,纵向的箭头表示思想要深刻,横向的箭头表示思维要广博,一是聚合思维,一是发散思维。由联想、对比等思维而拓展知识,正所谓思千载想万物,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挖掘不尽的知识。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字词句及一些信息都是我们必须摄取的。

语文是做人的学问,小学课文中大多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其次是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美感的。

这样比较直观地给学生讲过之后,好多学生恍然大悟,都知道自己该怎样预习课文和自学语文了。

以上是我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设的几个目标,分为隐性目标、明确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和眼前目标。其中明确的目标就是课文参考书中所要求的目标,所以在此文中没有讲到。

我相信只要给学生树立起多元化的目标,学生学语文就不会盲人骑瞎马——寸步难行,轻车熟路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当学有所得时,会乐在其中。当学生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时,老师就可以放开搀扶孩子的手,只需要微笑着关注他们了。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目标课文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