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与解决措施

2011-12-31李赟焘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沥青路面解决措施

李赟焘

摘要:沥青路面的性能特点明显,在道路建设中应用广泛。但随着沥青路面的增多,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简要阐述了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类型与特征,从内外因对车辙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最优配合比;解决措施

随着道路建设快速的发展,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行车舒适、耐磨抗滑、低噪声、施工周期短、维修简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受内因与外因及施工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车辙病害大量出现,对路面的使用品质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危害,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所以解决路面车辙病害问题是设计和施工人员迫切关心的问题,

1 沥青路面车辙的类型

沥青路面的车辙分为结构性车辙、流动性车辙、磨耗磨损型车辙、压密型车辙四种类型。多数沥青路面修筑在半刚性基层上,且施工中对压实度要求较高,基层强度及板体性好、变形小,除了某些基层施工不良的路段外,结构型车辙一般很小,而磨损性车辙在我国几乎是没有的。所以目前所见到的车辙基本上都属于第二种类型,故目前讨论最多的是失稳型车辙,即属于沥青混合料的流动性车辙。

2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车辙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是高温下沥青面层因沥青软化而进一步密实,以及沥青变软对矿质骨架的约束作用降低而使得骨架失稳,表明沥青对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十分重要。当然骨架的稳定性和细集料的多少也会影响车辙形成的进程。在道路的交叉口或变坡路段,此类高温变形更易发生,这主要与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抗剪强度相对不足有关。影响沥青路面车辙形成及其深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沥青混合料

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的主要依据指标是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其取决于混合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受集料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粘结力又取决于沥青材料的化学结构、胶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稠度、沥青膜的厚度、沥青矿料比、沥青与矿粉系的分散结构特征以及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增加内摩擦角和矿料等颗粒间的嵌挤作用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稳定性。

①材料性质。沥青的粘度和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性是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两个因素;沥青粘度越大,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越好,那么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越好,因此要选用粘度大的沥青和非酸性矿料以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强度,以便产生较高的抗车辙能力;沥青改性是一种提高沥青高温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据佐治亚洲的加载车轮检测结果证明,改性沥青混合料同标准混合料相比车辙深度有明显减少。

②矿物集料的表面纹理、料颗粒大小、形状、级配、颗粒相互位置、矿料数量、可以影响混合料的孔隙结构,即孔隙的大小、形状与连通闭合情况、沥青用量状况以及沥青的用量和沥青同集料的互相作用情况,因而可以对车辙的大小表现出不同的影响。采用洁净坚硬的碎石,硬度大、棱角尖锐的砂以及高质量的矿粉对于抵抗永久性变形十分有利。在整个矿料混合料中对沥青温度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矿粉,用石灰岩和冶金矿渣制成的矿粉掺拌的沥青混合料有较高的高温稳定性能。

③矿料级配。为探讨集料级配对车辙大小的影响,有关研究人员将集料分为过细级配组、细级配组和粗级配组三种,环道试验结果表明:热拌沥青混合料在最佳沥青含量、8%空隙率时粗级配有较大的车辙深度,过细级配次之,细级配组车辙深度最小。另有单轴荷载试验资料:在最佳沥青含量时中粒式沥青混合料车辙最小,细粒式次之,粗粒式大于细粒式,沥青碎石车辙最大。可见,单纯增大矿料粒径并不能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而良好的级配和最大的密实度因增加了矿料之间的嵌挤力,而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

④空隙率。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对空隙率的选择一般都是根据当地材料和经验进行的,当取值过高时,提高密实度可增加骨料间的接触压力,从而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相应地沥青和矿粉用量也要增加,从而又削弱其抗车辙能力。当空隙率小于某一临界值后,继续减小空隙率,使得混合料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隙来吸收材料的流动部分,造成混合料外部的整体变形,由此而形成车辙。大量试验表明:各种级配的混合料在最佳沥青含量时,随空隙率的增大车辙有所增加。

(2)路面结构组成

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除了受所用材料及其性能影响外,还与路基类型和路面厚度有关。沥青路面厚度与车辙的关系较为复杂,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路面结构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有关室内环道试验表明:当其路基为砂土材料时,面层厚度对车辙影响很大,面层沥青混合料较薄时车辙较深,而且较大部分来自路基的形变;而当面层较厚时,路基基本上不产生车辙。在当路基为刚性或半刚性材料时,车辙的深度随沥青混合料面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加,这时的车辙总量90%来自于沥青混合料面层本身,由此认为,当路基和基层强度较高时,采用薄沥青混合料面层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辙深度,而当路基基层强度较弱时应适当增加面层厚度,但这样构筑的道路,往往由于路面回弹模量与路基回弹模量之间的比值过大,带来不尽合理的结构组合,而且也不够经济。

(3)交通荷载及环境条件

①渠化交通。由于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的渠化,导致沥青路__面车辙破坏的情况日渐突出,在同一结构、同一条道路上,划分出不同交通形式的两段道路进行试验,结果证明:渠化交通路段的车辙显著增长,混合交通路段车辙增加较慢,其原因是混合交通时荷载作用范围较宽,变形面较大,同一位置的车辙累积较小,而渠化交通同一位置处的车辙累积量大。

②荷载。日本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证明:车辆超载加快路面的病害。在不同的轴载作用下,重轴载作用产生的车辙较轻轴载大得多;道路交叉口和停车点的车辙通常为正常行驶路段的2~5倍。

(4)环境气候条件

当气温较高时,沥青路面表现为强度降低容易产生车辙,各种试验均表明:路表温度升高车辙增长加快,这是因为沥青粘度的大小反映了沥青抵抗蠕变的能力,当温度升高时沥青粘度变小,其抵抗蠕变的能力下降,在受到外力时很容易产生永久剪切变形导致沥青材料横向流动而产生车辙。当路面积水或路面结构含水量增加时,沥青和矿料之间的粘结力在潮湿条件下会被削弱或破坏,在行车荷载和水分的联合作用下,这种病害会明显加剧,从而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较大的车辙。

3 解决措施

(1)合理的结构组合设计。面层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影响,因此要有足够的承载力,以承担设计期内累计轴载次数,限定车辙发展深度。合理选用技术参数,各结构层模量不宜相差太大,特别是中间层的级配要合理,表面层最佳油石比可以弥补第二层抗车辙能力。同时,考虑到集料粒径对试件厚度的影响,应根据集料粒径大小选择适宜的沥青层厚度,并预留一定空隙率,开放交通后沥青进一步压密填充。

(2)材料的合理选用。集料强度、形状、表面性状、清洁状态、沥青性能与集料相容性,特别是借鉴Superpave混合料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材料的协同性和料源特性,保证所用材料的高品质。改善矿料级配同时适当增加粗集料用量和控制剩余空隙率,使粗细集料形成骨架密实结构。可适当采用高粘度的沥青。

(3)最优配合比设计。重视级配范围对抗车辙能力的影响,关键是确定适宜的筛孔通过率、孔隙率、油石比。选用温度敏感性低、稠度较高的沥青或改性沥青,同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严格准确地控制混合料配合比,设法加足矿粉,严格控制运输车辆为便于卸料,涂抹油料;采用透层油与粘层时也要严格控制用油量。

(4)使用改性添加剂。积极引进并采用新的改性剂如橡胶、树脂、塑料、无机物改性剂、抗车辙剂、纤维等改性混合料添加剂,适当提高粉胶比,提高胶结料粘附性,降低温度敏感性。

(5)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从拌料、运输、摊铺、碾压、养护全程监控,对拌和、摊铺、压实温度和混合料密度、孔隙率、均匀性、结构层厚度、平整度等重点把关。充分压实保证压实质量。

4 结束语

总之,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特别是在山区上坡路段尤为严重,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需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来解决病害,在提高了工程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成本,为国家节省了费用,使沥青路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而加快了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志强,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J]交通标准化,2011.18

猜你喜欢

沥青路面解决措施
雾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研究
自融雪沥青路面抗凝冰剂的设计与施工探讨
透水沥青路面淤塞问题分析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