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和分析

2011-12-31王昆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电量损耗电能

王昆

摘要:线损是电力工业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线损率是衡量电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要标志,

准确地线损理论计算为电力部门分析线损构成、制定降损措施提供了依重据,因此线损理论测算系统的开发和研用

一直是线损管理的一个系统。本文简单介绍了配电网的研究内容,其后简单介绍了理论线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

同时分析了理论计算的不同方法。

关键词:配电网线损

一、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和分析的基础

(一)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和分析需要说明的问题

1. 线损计算的构成与分类

在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过程中,电力网中各个元件

所产生的一定数量的有功功率损耗和电能损失统称为线

路损失,简称线损[1]。线损电量的包括范围是从发电厂

主变压器一次侧(不包括厂用电)至用户电度表上的所

有电能损失。线损电量= 供电量-售电量,线损电量占

供电量的百分比称为线路损失率,简称线损率。

①线损的构成

线损组成:包括固定损失、可变损失和其他损失。

固定损失一般不随负荷变动而变化,只要设备带

有电压,就要消耗电能,就有损失,这种损失则认为是

固定损失。因此,也称为空载损失(铁损)或基本损失。

严格来说,固定损失是不固定的,它主要与外加电压高

低有密切关系,但实际上电网的变动不大,如果认为电

压是恒定的,因而这个损失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固定损

失主要包括:变压器及调相机及调压器、电抗器、互感

器、消弧线圈等设备的铁损及绝缘子的损失;电缆和电

容器的介质损失;电度表电压线圈损失;电晕损失。

可变损失随负荷电流的变动而变化,与电流的平方

成正比,电流越大,损失越大。因此,也称为变动损失或

短路损失(铜损)。主要包括:变压器的铜损;输、配电

线路的铜损;调相机、调压器、电抗器、互感器、消弧线

圈等设备的铜损;电度表电流线圈损失;接户线铜损。

其他损失又称不明损失或管理损失,指的是供用

电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

计量装置本身的综合误差,计量装置故障;营业工作中

的漏抄、漏计、错算及倍率差错等;用户的违章用电(窃

电);变电站的直流充电装置,控制及保护、信号、通

风冷却等设备消耗的电量,以及调相机辅机的耗电量;

带电设备绝缘不良引起的泄露电流等;供售电量抄表时

间不同期;统计线损与理论线损计算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以及理论计算的误差等[2]。

②线损的分类

线损可分为统计线损、理论线损和管理线损三类。

统计线损是根据电度表的读数计算出来的,即供

电量和售电量二者的差值。

理论线损是根据供电设备的参数和电力网当时的

运行负荷情况,由理论计算得出的线损,又称技术线损。

管理线损指的是不明损失,等于统计线损与理论

线损的差值,要求越小越好。线损若按高低压又可分为

输电网线损和配电网线损。

( 二) 配电网线损计算和分析的一般方法

配网线损理论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类[2]:一类是传

统方法,以均方根电流法为基础,无需潮流计算,包括

均方根电流法、平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或等效系数法)、

等值电阻法、最大负荷损失小时法、分散系数法等;另

一类是潮流计算方法,包括等值功率法等。

在上一节中,我们对线损计算的有关问题已经作了

基本的分析。在本节中将着重讨论线损计算的一般方法。

1. 均方根电流法

在进行配电网线损计算时,需收集沿线各节点的

负荷[6]。由于配电网节点数多,负荷在不同时段的变化

又比较大,运行数据根本无法全面收集。为尽量减少运

行数据的收集量,同时又不影响线损计算的精度,一般

作如下假设:

①各负荷节点负荷曲线的形状与首端相同。

②各负荷节点功率因数与首端相等。

③忽略沿线的电压损失对能耗的影响。

④负荷的分配与负荷节点装设的变压器额定容量

成正比,即各变压器的负荷系数相同(负荷系数为通过

•10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0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经济建筑•

变压器的视在功率与其额定容量之比)。

设电力网元件电阻为R,通过该元件的电流为i,

当电流通过该元件时产生的三相有功供率损耗为:

则该元件在 24h 内的电能损耗为:

电流i 是随机变量的,一般不能准确获得,如把计

算期内时段划分得足够小,则可完全达到等效。一般电

流值是通过代表日24 小时正点负荷得到的,设每小时内

电流值不变,则全日24 小时元件电阻中的电能损失为:

或:

式中:Iif

为均方根电流(A);R 为元件电阻

(Ω);t 为计算期小时数(h)(计算代表日电能损失

时 t =24)。

当负荷代表日 24H 正点实测的是三相有功功率、

无功功率和线电压时[1],则:

式中:Pt、Qt、为正点时通过该元件电阻的三相有

功功率(kW)和无功功率(kvar);

为与Pt、Qt、同一测量端同一时间的线电压(kV)。

当 24 小时实测量值是小时有功电量、无功电量以

及测量点平均线电压时,则[5]:

2. 平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法)

平均电流法[1] 是利用均方根电流与平均电流的等

效关系进行能耗计算的方法,也称为形状系数法或等效

系数法。因为用平均电流计算出来的电能损耗是偏小的,

因此要乘以大于 1 的修正系数。令均方根电流与平均电

流之间的等效系数为 K,称为形状系数,又称为等效系

数,其关系式为:

(A)

式中:Iav、Pav、Aav

为代表日负荷电流、功率、电

量的平均值;Iif、Pif、Aif

为代表日的电流、功率、电量

均方根值。

代表日的损失电量为:

或:

或:

式中:Idt

为等效电流;Iav

为平均电流;AP

和AQ

别为代表日的有功电量和无功电量;Uav

为平均电压;

T

为实际时间。

总结分析若干种不同形状的负荷曲线得出等效系

数经验公式:

式中:为最小负荷率,它等于最小电流与最大电

流的比值。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负荷率代入式(1-13),

求得等效系数K,再代入式(1-11)或(1-12)可以求

出损失电量。

3. 等值电阻法

等值电阻法的理论基础是均方根电流法[6]。因配电

网络节点多、分支线多、元件也多,各支线的导线型号

不同,配电变压器的容量、负荷系数、功率因数等参数

和运行数据也不相同,要精确的计算配电网络中各元件

的电能损耗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满足实际工程计算

精度的前提下,使用等值电阻法计算配电网络的电能损

耗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功率损耗计算公式为:

式中:Ii、Ri

为第

i

段线路上通过的电流和本段的

导线电阻;Pi、Qi

为第i 段线路上通过的有功功率和无

功功率;Ui

为第

i

段线路上与Ii、Qi)同一结点的电压;

(Pi m

为该条配电线路上的总段数。

由于各段线路上的运行数据不容易采集到,因此,

可以假象一个等值的线路电阻Rel

在通过线路出口的总

电流I∑

产生的损耗,与各段不同的分段电流通过分段电

阻Ri

产生损耗的总合相等,即

(上接105 页)

或:

式中:Rel

为等值电阻,计算方式为:

(1-24)

或:

二、结论

在统计线损电量中,有一部分损耗是在输送和分

配电能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是由当时电力网的负荷情况

和供电设备的参数决定的,它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出,

称为理论线损电量。而另外一部分损耗是不明损耗,这

种损耗可以采用必要的措施予以减少和避免。在低压配

电网的过程中,理论线损电量在整个电能损耗中占很大

的比重,因此在低压台区电力网规划和电力网接线等中

要对低压配电网进行线损算理论计算。

由于时间和本人技术知识的不足,在本文中有很

多纰漏之处,加之本人对线损管理刚刚入手,如果假以

时日一定对线损管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翟世隆,新编线损知识问答[M],北京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5

[2] 宋宏彪,配电网线损分析与研究[D],华北电

力大学,2002

[3] 杨秀台,电力网线损的理论计算和分析[M],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4] 侯其锋,农村中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5] 寇国珍,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研究与软件

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06

[6] 虞忠年、陈星莺,电力网电能损耗[M],中国

电力出版社,2000

[7] 吴安官、倪保珊,电力系统线损[M],中国电

力出版社,1996

[8] 姜宁、王春宁、董其国,线损与节电技术问答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9] 李光荣,等值功率法在网损计算及其分摊中

的应用[G],《电气开关》,1004—289X(2006)050050-03

[10] 刘成祥,低压线损理论计算及低压改造效益分

析计算方法的探讨[G],农村电气化,2000,2

[11] 侯其锋、许跃进,低压线损计算的改进竹节法

[G],电能损耗管理,2005,04

[12] 浙江大學发电教研室、南京供电局,线损的理

论计算与降损的技术措施[M],水利水电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郭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1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电量损耗电能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几种常见物体在5G频段的穿透损耗测试分析
5G传播损耗及链路预算
闪电潮汐转化仪
超级充电宝
可输出电能的椅子
第11讲 电能与电功率专题复习
节假日来电量预测及来电量波动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