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产也忧虑
2011-12-31李娇凤
李娇凤
2011年上半年,国内农产品市场波澜起伏,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和主要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而蔬菜和农副产品则暴涨暴跌。
2010年因产量减少而被资金疯狂炒作的大蒜,在2011年增产后呈下跌走势,蒜农损失惨重。4月份还出现了“菜贱伤农”的极端案例:山东一菜农因卷心菜价格过低而绝望自杀。
除玉米等主粮外,豆类及软商品市场的表现差强人意,棉花期货从35000元/吨的高位一路下跌至20000元/吨附近,2010年被称为“唐高宗”的白糖价格也风光不再。
然而,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水稻价格在上半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延续2010年涨势的玉米成为了推高CPI的角色之一,上半年CPI涨幅一路走高并在7月份达到6.5%的历史纪录,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运行中的最大隐忧。
国际市场方面,2011年粮价总体在2010年底的高位震荡。
前10个月,全球小麦、玉米、稻米的价格涨幅分别达到100%、50%和20%,特别是2011年以来,多个国家粮价出现暴涨暴跌,甚至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黑马”玉米
2011年,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冬春连旱,夏季南方又遭遇旱涝急转,粮食生产面临较大压力,加上受到进口预期增强的提振,玉米当年度再次刷新了历史高点。
2011年前7个月,国内粮食价格稳中有升。据中华粮网监测,1-7月,国内原粮收购均价为每50公斤111元,比2010年同期上涨1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的收购价分别为103元、125元和97元,分别上涨6%、18%和17%。
玉米在上半年扮演了“黑马”的角色。7月下旬,主产区国有和非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平均收购价为108元,比2010年底累计上涨20.5%,涨幅均高过小麦和稻米。
由于近年来国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旺盛,多年来一直在国际玉米市场中扮演出口者角色的中国从2008年开始小幅进口玉米,2010年中国玉米进口157万吨,达到前一年的近20倍,该进口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的“玉米进口元年”。
进入2011年后,玉米供应趋紧的形势并未得到缓解,玉米价格也呈现出上涨趋势。2011年3月,因受日本大地震影响,国际玉米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造成了价格的大幅度滑落,此时中储粮出手向美国购买了100万吨玉米。7月中储粮再次向美国订购了53.34万吨,8月追加了5.59万吨的订单。
中储粮的大规模采购行为在国际市场中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走势坚挺,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1-7月,美国玉米现货和芝加哥玉米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264美元/吨和275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96%和92%。最大的推涨因素除了美国玉米产量降低而消费数量猛增之外,就是中国进口量的增加。
有一些国际粮商甚至预测2011年中国仅从美国就要采购超过500万吨的玉米。很多美国粮食交易员和经济学家也因此乐观地认为,未来5至10年之内,中国将超过近几年进口美国玉米最大的日本,成为美国玉米的最大买家。
延续2010年涨势的玉米也成为了推高2011年CPI的角色之一。中国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食品价格上涨的起因之一则是作为饲料的玉米价格的高企。2011年年初,CPI从4.9%的高位不断上爬,7月份达到6.5%的高点,至11月降至4.2%,中国社科院预测全年CPI涨幅在5.5%左右。
不过,由于2011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长势良好,总产量达19175万吨,增长8.2%,玉米大幅增产使得供求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年底价格也出现回落。
粮食8连增通胀回落
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水稻价格在上半年呈上升趋势,上半年CPI涨幅一路走高并在7月份达到6.5%的历史纪录,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运行中的最大隐忧。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增长与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中平衡使用。为管理通胀预期,央行在2011年上半年基本上按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实施了三次加息。在此影响下,国内粮食市场的上涨动力逐渐削弱。
同时农产品紧张的供求关系得到一定缓解也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这是近40年来第一次连续8年增产。
连续的丰产,加之受欧美债务危机以及中国持续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给农产品的价格下行带来很大的压力。数据显示,2011年11月份以来,除了南方的籼稻价格仍在上升外,全国的小麦和玉米价格,以及东北的粳稻价格均有所下跌。
不过,即使粮食获得大丰收,政府对于粮食安全的担忧并未削弱,未来对于中国的农业而言,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对粮食生产安全重视的表现在于自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就一直聚焦农业,2010年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2011年传闻将聚焦农业科技,最终目的都为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近10年来,中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耕地面积却在下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该问题必须依靠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来实现。“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左右,“十一五”期间提升至41%,而美国的农业科技转化率和农业产出增长科技贡献率分别为85%和80%。
对于2012年农产品价格走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表示,从2011年国庆节开始,猪肉、玉米、土豆、大白菜等农产品价格出现拐点,目前农产品价格处于回落,2012年国内农产品价格将普遍下跌。“其中,到2012年年初猪肉、羊肉、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将处于较高价位,原因主要是春节前后需求拉动,气候较冷也不利于蔬菜生产。3月份气候开始转暖,预计3月中下旬农产品价格就开始逐步回落。而六七月之后,猪肉、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将会由回落转为较大幅度下降。”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原油、铁矿石、粮食、油料等大宗进口商品价格仍在高位波动,推高国内商品的价格。不过总体上看2012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主要原因是2012年导致物价下行的因素增多:随着秋粮丰收,粮价和蔬菜价格涨幅都将趋于放慢,从而拉低CPI涨幅;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有限;货币金融政策将继续温和调整,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所减轻,从而对物价增长有所抑制。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9.2%左右,2012年经济增速回落到8.9%左右,预计2012年国家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宏观调控基调。
世界粮食问题仍严峻
国际市场粮价总体在2010年底的高位震荡,特别是2011年以来,多个国家粮价出现暴涨暴跌,甚至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社会动荡。2011年7月,非洲地区爆发了多年未遇的大饥荒,此次饥荒涵盖整个非洲东北部地区,受灾人数超过1100万人。
作为亚洲粮仓的泰国也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将直接导致泰国稻谷产量减少5%。泰国政府将本年主要稻谷预计产量从2500万吨降至2100万吨,且决定把大米的政府收购价提高50%。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2月供需报告显示,美国2011/2012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为30.46??亿蒲式耳。玉米方面,由于受恶劣气候影响,单产数据下调后创2003/2004年度以来的最低值,产量下调至123.1??亿蒲式耳,同比下滑4%。玉米单产和产量的意外下调超出市场预期。
2010年10月10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机构共同编写的年度报告《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指出,居高和波动的粮食价格是造成全球一级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快速增长经济体的消费者需求将增加,人口将持续增多,生物燃料生产的进一步增长将给粮食系统造成更大压力。此外,由于农产品与能源市场之间日趋紧密的联系以及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在未来十年粮食价格可能会出现更大的波动。
虽然联合国粮农组织没有提供2011年饥饿人口的估计数,但2010年饥饿人口保持在9.25亿,2006-2008年期间,粮农组织计算的饥饿人数为8.5亿。“即便能在2015年之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仍有约6亿人处于食物不足的状态。”
不过,2010年遭遇大幅减产的俄罗斯2011年粮食生产情况有了显著好转。截至2011年10月5日,俄罗斯已经收获粮食9000万吨,较2010年同期增加3000万吨,预计全年可达到9500万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10月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11-2012年世界粮食产量将达到23.1亿吨,与2010年同比可望实现3%的增长,其中小麦主产区预计比2010年增长4.6%,水稻产量预计增长3%,粗粮产量新增2.1%。
粮农组织的报告分析认为,产量明显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国家主要水稻产区总量将有明显攀升并将占据全球新增水稻总量的绝大部分;二是北非、独联体、亚洲及欧洲中部地区自2010年干旱之后天气正逐步恢复正常。
近几个月来,尽管局部地区市场价格有所攀升,但世界粮食价格也开始平稳回落,粮农组织2011年9月发布的全球粮食价格指数比2011年2月份的峰值238点下降了13点,但仍高于2010年同期的195点。11月的粮食价格指数则比2月份下降了10点,但仍比2010年同期高出1%。
虽然对“粮食危机”的担忧有所缓解,但由于目前欧美债务危机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愈发不明朗,宏观经济条件的恶化使世界粮食安全仍然存在隐忧。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师阿布多雷扎·阿巴希安表示,由于世界粮食产量预期增长,世界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会持续遭遇下行压力,这也反映出当前国际主要交易商品的市场形势,但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粮食库存紧张仍可能造成粮价不稳,前路仍将崎岖。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还发布报告称,全球现有耕地中的四分之一“严重退化”,威胁2050年前全球粮食增产七成的目标。报告估算,至2050年,即使粮食产量翻一番,全球仍将有3700万人挨饿。
不过,由于中国国内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并未与国际市场接轨,因而保有相对独立性。国泰君安发布的报告称,外围经济的忧虑下,国际农产品表现羸弱,但国内价格相对比较平稳,涨跌互现。国内外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联动,反映出决定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力量仍然是国内因素,而非外围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