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程序设计
2011-12-31张生龙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摘 要:简要分析一下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新课标理念下对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用“自主学习”教学程序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程序设计;自主;问题;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可能认为教师上课讲是主要的,只要多讲和讲透,学生就会学得知识。实际上,一味地讲,即使强调过三四遍的问题,学生仍是不会。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没有变教师的教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学。
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遵循着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遇到知识认知、智能发展以及心理发展的矛盾。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激发其内部动因,解决诸多矛盾,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通过全面的素质锻炼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加强课前预习程序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知识信息输出(教师)和知识信息输入(学生)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为学服务,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作为课前预习程序的设计,我的基本做法是:
1.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且有趣味的问题,课前让学生思考讨论。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上树就量出树的高度吗?不过河就能测出河有多宽吗?在没学新知识前学生对这些问题确实似会非会,所以会产生“兴趣”,开始主动探求新知。
2.印发预习提纲并于课前下发。离学生生活较近而又弄不懂为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每节课都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设计制订和印发提纲并于课前下发。预习提纲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双基”要求,知识信息要储存在不同形式的问题中。如填空式、判断式,还有讨论式等。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时,课前下达预习任务:(1)复习并回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2)怎样判定等腰三角形?(3)讨论:等腰三角形ABC(见图a)中AB=AC,如果不小心把AB边处涂了,只留下了一条边BC和一个底角C(见图b),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好?
这样,学生根据预习问题主动探索,并通读课文有关章节,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同时,在课前给学生以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冲刺的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二、认真搞好课堂精讲多练程序设计
1.精讲,就是要突出重点并注意设疑和创造性思维情境。在教学中要从授课开始就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背景,创造发散情境。精讲的目的是为多练争取时间。
2.多练,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人的思维产生于问题。多练设计应努力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尽力挖掘知识的内涵和综合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借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来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三、精心安排好课后反馈程序设计
课后知识的反馈是学生智能发展的更重要的环节,在教学单元结束后,仅靠几道作业题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巩固,可采取一定的教学形式。如知识水平检测、竞赛、讲座,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等。
各个教学程序设计是互相依存的,其中预习是基础,多练是关键,课后测评是策略,多种心理机能参与学习是核心。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九年制学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