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1-12-31张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摘 要:教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语言素养、心智素养、文化素养、情感素养、审美素养上下工夫,让学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领会语言之美培养语感;多读文学典籍,增加自身积累;让学生在不断深化的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能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看法,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特的自我,引导学生捕捉文章感情脉搏,叩击情感之门,从而对社会人生有积极健康的态度、对社会生活充满热情的关注;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审美意识、要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鉴赏的深度。
关键词:语言素养;心智素养;文化素养;情感素养;审美素养
语文的学习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和感悟形成语文素养,在语文活动中塑造人格人品,积淀文化修养,抒发真情实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注重学生语言素养的培育
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所经历的生活,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切的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既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还要探究一些语言规律,如词义、句义的领会,关键词语的把握,语序、标点,停顿作用的理解,段义的分析等,经过反复揣摩、思考、比较,进而体会文章比较深层的含义,分辨出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别,这才符合语感的学习心理。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叶圣陶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那么,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感分析,加强语感训练的指导。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内涵丰富的段落,流畅多变的句子,形成生动形象的词语,精当巧妙的标点等,向学生进行由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的分析,揭示其感情色彩,隐含意义和表达效果。
2.语文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语感培养为主题,知识的练习要以应用性为主,如做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练习,分角色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意、练习、剖析课文语言特色的练习,这些都能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有切实的体会,从而使语感得到锻炼。
3.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写语感随笔或日记、周记,这是一位特级教师所创造的。语感随笔是学生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笔记,是语感自我训练作业,它不仅要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语感),而且还要对语言感受进行分析。长期进行这种练习,必将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课程标准提出,“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文文字包含的人文素养转化为我们的文化素养。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唐彪也说:“文无他术,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阅读教学作为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尤为必要。教师可以精选古典让学生记诵;筛选美文通过阅读积累实现个性飞扬;走进名著,分学段组织学生阅读,让他们从小就与大师对话,体会人物性格,了解写作方法。
三、拓展学生的心智素养
在语文的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出感知的过程充满兴趣和热情;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获得更高更深的感悟;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方法,让他们以一种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不断深化的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能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看法;必须让学生具备一种认知能力,在不断分析、归纳、比较、总结中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素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对社会人生应有的积极健康的态度;对社会生活充满热情的关注。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应高度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师不能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这样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是文章的宗旨,感知领悟文本时,要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正确引导。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炼教材所寄予的情和意、景和物、人和事,捕捉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自然会叩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感人,最终以情育人。当学生透过文中的字字句句感受那跌启起伏的情感时,自然会披文入情,缘情悟理。教学过程也将在学生绵延不断的情感力量作用下出现高潮。
五、升华学生的审美素养
1.扩大阅读增加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的具备,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还需要以一定的审美观念、情趣、理想作为鉴赏的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积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容,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外,还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注意阅读鉴赏的深度。
2.利用文本发现鉴赏美。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集中而鲜明地汇聚着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昭示着人类丰富的审美经验。“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一首诗文是一段历史的反映。”外在景与内在心灵的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先读书再学写,充满艺术地去感知、充满艺术地去发掘可借鉴的东西、充满艺术地去审美;剖析形象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内容,抠词析句,引导学生鉴赏美并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其中共性。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鉴赏能力,学生的阅读才会变得饶有兴趣,语文学习和语文训练才会真正地有趣起来。
3.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个性的阅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略文本中独特的美,完成审美的超越和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有效教学,积极引导,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正确把握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让学生思辨借鉴,让学生取舍,告诉学生获得健康情感的途径。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
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养成过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研究,积累营养,远离“阅读危机”和“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子籍以及我们的国文,扶着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真正拥有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张娟,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出生于198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莲湖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研究员,多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