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1-12-31刘会芹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六年中磨掉了他们的天资”。提高创造力,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辐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是创新的动力和想象的基础。
发散思维更接近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为此在初中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以充分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教师在课上将要所讲授的内容制造成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果,犹如小说、电影中没有结局的场面,让读者、观者自己去想象结果(当然结果是多样化的)一样。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要的不是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对同一事物的意义和发展做出不同的分析和想象。对学生做出的任何离奇的想法,教师应以肯定和表扬,切不可拒绝和否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对“假如没有细菌,自然界将会有什么结果”“恐龙是如何会绝灭的”“生物界中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问题的教学,都可采取此种方法进行。
三、多角度教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角度教学法”(即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发散思维)。根据初中生物的内容及教材特点,多角度教学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一图多问法
即根据某一图形、图像,提出多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以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图形、图像诸多,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如“昆虫的足和口器”“光合作用实验图”等。教材中的某些曲线图、实验装置图也可以用于多种实验。
2.一题多答(解)法
利用一些问题的开放性或没有唯一答案的特点,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如“地球上没有细菌,会出现什么现象?”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思考。
3.结合生活实际教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抓住生活中的生物因素,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学以致用,更好地体现知识的重要性。如在家里种花或养殖乌龟、金鱼等等,通过生物的生长、成熟的点点滴滴,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结合生物知识,进行思考、实践,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4.实验教学法
通过各种生物的实验教学,能直观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必须以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核心,使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要迎难而上,努力为祖国的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冀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