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
2011-12-31任苗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古人云:“学勤于思,思源于疑”,而兴趣也总是从疑问开始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巧妙设疑,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想,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诱导设疑,诱发学生思维
诱导设疑可以让学生在释疑中(通过设疑所搭之桥)求得解答,诱发学生思维。如简单机械中的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机械公式都是在理想状态下(额外阻力为0)导出的,而讲解机械效率的有关概念时则要考虑额外阻力。为了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在理想状态下推出机械公式为基础设疑:如果额外阻力不为0,那么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的大小将如何?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功(总功)和机械克服阻力的阻力功(额外功)又将如何?从而为讲清机械效率搭了桥,铺了路。
二、变序设疑,启发学生思维
变序设疑,打破了事物发展的顺序,变由因导果为由果导因,把事情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设置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讲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一只乒乓球用手托着放在一个漏斗里,用嘴向下用力吹气,问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在学生的思维定式中,似乎应该是乒乓球会加速向地面落下,而演示实验的结果却让学生瞠目结舌,吹气的力越大,乒乓球就越不容易掉下来。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
三、导谬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运用公式时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以奏效,采用反诘设疑的方法反而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电阻R是导体的固有特性之一,所以对于同一段导体R的数值不随加在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变化而变化。桌面上阻值为10欧的一段定值电阻丝,将它放到窗台上,它的阻值为多少?将它接到10伏电源电压的电路中,它的阻值为多少?当通过它的电流为1安时,它的阻值为多少?通过这些问题,生动形象地使问题迎刃而解。
四、求异设疑,训练学生思维
许多物理问题,从某一角度看学生理解了,但换个角度却又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应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疑,这样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如漂浮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如问漂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很轻松。但如果问轮船从河里开到海上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学生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见求异设疑的必要。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3012cf075b22805d450d21720f02333c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创新设疑,发散学生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联结,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扩展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猜想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可用哪几种方法?如可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烧杯和水测等等;为了测一个电阻的阻值,可用什么方法?可用伏安法、双安法、双伏法等等。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设疑,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不仅优化了课堂的教学过程,还会使你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山西省平遥县南政乡龙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