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因“他”而精彩

2011-12-31张云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一篇极具艺术吸引力的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他”——诗句,可以收到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且因为“他”的存在,文章显得富有情趣,作者也因“他”被读者所折服。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优秀的文章里就常常闪现“他”的身影。“他”的出现像是在碧波万顷的海洋中,出现的点点小岛,不时给人一种暖意和兴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的《春》)一句“吹面不寒”就把春风的温暖、轻柔的特点跃然纸上。春风鲜明的特点令人遐想,自然就把思维放到了无限明媚的春光之中,感受大自然母爱般的爱抚。读者既体验了春天的浪漫,又感受到了“他”的优美与高雅,提高了朗读的兴趣。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八年级语文上册叶圣陶《苏州园林》)“鱼戏莲叶间”本是汉乐府《江南》中的诗句,原是表现一种游玩的情趣之乐。叶圣陶先生“信手拈来”,巧妙镶入,使原本枯燥的说明文顿显生机。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独特性,仅仅是池沼中的景色就引人入胜。“他”的出现让原本完美的图画更加完美,并以“活”的形式呈现在游览者面前。流连忘返,就不足为怪了。
  “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景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八年级语文上册陈从周《说屏》)意境是何等的清闲、优雅,的确也够“令人销魂的了”。不仅是一种环境的“销魂”,更是一种诗的“销魂”。作者把“他”巧妙安排,轻描淡写般的引用既回忆了童年时母爱的美好,又留恋了当初无尽美妙的氛围,也自然引出要说明的对象。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由此可见,在一篇文章中,如能恰当地引用“他”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已充分意识到“他”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写作中怎么才能恰当地运用“他”呢?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弄懂“他”的意思,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判断“他”与所写思想内涵是否一致,是否能为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只有这样才可做到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不至于造成“他”与内容或思想上的冲突,影响文章的质量。其次要注意“他”与上下文的衔接。在引用时要分清嵌入段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他”的使用是否与全文协调,要努力找到文章整体上的“水天一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另外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拓宽知识视野,熟知更多优美的诗句,为创作优秀的作品提供诗句来源。
  我们相信通过勤奋努力定可以做到恰当地引用诗句,也定会使文章妙笔生花,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 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