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数学课堂
2011-12-31南风云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数学课堂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然而怎样才能让课堂“动”起来呢?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下才能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实施小组合作,让所有同学动起来
你说,我说,大家说。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拥有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三、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个题目光想而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革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焦虑,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要在讲授数学时用自己对数学的态度去感染熏陶学生;让课堂“动”起来,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场所。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玉龙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