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思
2011-12-31潘斌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两则案例让人颇有感触:
【案例一】一年级新转来一个外地小男孩。一天一位值日老师把他请到办公室,严厉地跟他说课间不许奔跑,那小小的孩子站在办公室里低着头很无助的样子。过了几天又在三楼的走廊上看见另一位值日老师在训斥他,三楼是高年级的地盘,估计这孩子是奔跑时被值日老师带到这里来的,这小小的孩子又是那么无助的样子。
【案例二】一个六年级的男孩,经常不做家庭作业,家里开了麻将馆。这天语文老师布置了写童话的家庭作业,并且说允许部分实在不想写的学生抄写第四课要背诵的段落来代替。第二天,这孩子的童话没有写而是抄写的课文,这一点也不奇怪,可是字写得很马虎,这有点让老师忍受不了。
老师略一思索,把他喊到面前,和蔼地对他说:“你要是认真写,肯定不是这样的字,而且老师记得你以前写童话还获过奖对吗?”孩子的脸色柔和了起来,“老师觉得你有能力写一篇童话,你看怎么样?”孩子露出了微笑,点了头。第二天果然交了一篇500多字的生动童话来。
【案例分析】男孩调皮贪玩的多,他们缺乏自制力,违反纪律,不遵守学校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是屡教不改。像这样的男孩在校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老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孩子,则关系到这些孩子是否能幸福成长。
案例一中,教师对小男孩的厉声批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老师说的话也肯定是对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种教育可能产生的结果,一是胆子小的孩子怕了,改了,但心里留下一个阴影。第二个结果是孩子依然本性难改,教师的惩戒就有可能加重,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破罐子破摔,或者阳奉阴违。带着乡间原野气息的孩子,一朝进城,原有本性怎么说改就改了呢?老师站在维护学校制度的角度是对的,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是不是太无情了一点呢?让我们设想一下陶行知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陶行知四块糖的教育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想陶行知老师也不见得什么时候都能拿出四块糖,但是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总是要有的,也说不定放学以后与这位孩子来一场激烈的跑步比赛。若是苏霍姆林斯基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呢?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的故事也是大家熟悉的,假如那一刻苏霍姆林斯基没有问明孩子摘花的原因,而是给了孩子一顿严厉的批评,4岁小女孩的心将会受到多大的打击。我想苏霍姆林斯基如果遇到今天的事肯定先听听孩子说什么。然后特意编写一个有针对性的故事给这孩子听,告诉他不应该在课间奔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留给人们的是含蓄、严厉、不苟言笑的形象,奉行“严是爱,松是害”的准则,因而显得冷酷寡情。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心理研究的深入,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呼唤温情的教育,那些看似“崇高而严厉”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慎用。学校是一个温情的地方,即使惩罚也应该是包含艺术的。
案例二中男孩的行为也是很让人生气的,如果面对的是无情的指责与严厉的批评,这孩子也许会重新抄写课文,他的内心只是想到交差,甚至是怨恨,可能还不好好写字。老师的话里既含有批评,更是包含了表扬。批评字写得不好的同时肯定了他能写好字,而且肯定他有能力完成更高一层的任务——写童话。这样的交谈让孩子关注到自身的价值,激起他自我完成的一种美好动力。教育在于唤醒,唤醒他内心的一份自我尊重,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孩子脸上绽放的微笑是老师爱的话语吹开的人性之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知识再丰富的老师,心底如果没有爱的甘泉,他就不是好老师。那种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再好的出发点也不能在孩子的心里漾起生命的涟漪。
老师的工作很琐碎,常常口干舌燥,面色憔悴,在这样繁重的工作中如何能保持心底爱的甘泉不枯竭?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他“爱满天下”的思想尤其突出地反映在他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之中。他“待生如子”“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学习陶行知关于教师爱生精神的论述,让人感到先生化笔墨最多的是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天性各异的学生这一问题。认识和对待天性各异的学生,有一个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一个爱生的问题。陶先生认为“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生成的智慧至为不齐”,他们在各个方面有差异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有园丁的智慧,把学校的“人园”办成万紫千红的“花园”。如果当教师的因学生天性各异而形成好恶、论定好坏是十分错误的。“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切莫轻于断定小朋友的品格。我们看他是坏蛋,但他未必就是坏蛋。容或教师眼中之坏蛋,倒是一个真的爱迪生。”难管的孩子虽然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难管的孩子一般都是有个性、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出校后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往往是这类学生。
愿每个教师都能领悟陶先生的教育精神,拥有一支爱的魔法棒,让学生小小的心儿在甜蜜世界里徜徉。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丁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