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2011-12-31韩拥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本文就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立足教材,抓住根本
  1.利用教材,促进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连接非常紧密,总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因此,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复习题或准备题,说清算理,以唤起学生的回忆。然后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以旧探新。如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引导学生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来类推。通过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新知识的坡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利用旧知识学会新知识。
  2.利用教材,阅读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展开讨论,怎样才能使学生阅读目标明确,思路集中呢?在教学中,我先拟好学习提纲,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看书、边动笔,把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疑点划出来。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质疑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刚才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对例题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多少是多少,我再讲解他们没有学会的和最关键的知识,这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积极拓展学生思维
  1.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即使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性。特别是学习一些抽象的要领时,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概念教学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们边讨论、边摆弄各自的三角形纸片。有的把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把这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有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再用量角器来量一下总度数;有的个别思维较灵活并善于观察的学生甚至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后形成一个平角。
  2.激发思维,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前,教师常常只重视教给学生“是什么”,而忽视告诉学生“为什么”,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知其所以然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中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在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面积的单位直接量面积,体验到这种做法太麻烦,以引起学生思考,寻找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计算,讨论探究,从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边长有关系,找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这种探究过程,不仅向学生展示了认识的思维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较好地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会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良好习惯的形成对人的一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习惯的形成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惯,对提高自学能力大有裨益,促进学生“会学”。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惑释难,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开展学习讨论的风气,用同龄人所能理解的思路相互交流,更容易产生同学间的相互启迪,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
  4.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众多的知识点中探求规律,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遵守一定的规律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增村学区增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