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011-12-31李丽双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1期
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从事化学与环境研究多年,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谈谈本人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点看法。
一、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境教育。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年影响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198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通过上述知识与相关的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二、改进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的,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的,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教育好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
三、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开展环境教育
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环境状况、中国的环境状况,有时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感,似乎还有“空对空”之虞。对此,在环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无疑将会使之更切合实际,更能激起学生共鸣。如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体会空气污染的实际状况。学生们纷纷报告自己的“发现”:汽车愈来愈多,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未加尾气吸收装置的柴油车,一开起来就黑烟滚滚。每逢冬日的早晨,站在城区的制高点俯瞰全市,就会发现全市被取暖炉烟、汽车尾气团团笼罩。用一些学生的话说,那种情景简直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学生们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要减少污染源,比如减少冬季供暖的小锅炉,使之变成大面积的集中供热,为汽车加装尾气吸收装置,像北京等大城市一样,实行尾气达标排放。改变煤的使用形式,比如提高煤的气化、液化、焦化率,加强煤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城市的小环境,提高大气质量,开发新型能源,比如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氢能源、原子能,以替代目前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75%以上的煤。通过师生这些情况、资料的交流,不仅会使学生了解我们唐山市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而且还会提高他们为改善环境作贡献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然而,仅仅依靠化学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在中学生中搞环境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环境保护的概念从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环保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