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1-12-31夏春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1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无疑会起到很大作用。但在具体操作中,也要注意防止把信息技术作为花架子的形式主义或以信息技术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唯技术主义等偏向。
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信息技术对于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有着特别的优势。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创设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通过感悟和体验,逐渐产生学习兴趣并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大大加强。例如在教学高中化学第一课《引言》时,我制作了课件《生活中的化学》,通过衣、食、住、行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课件中还通过塑料的降解过程节点、合成氨等化肥工业的生产、隐形飞机的“隐形”原理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时,书本上只安排了钠和钾分别与水反应的实验,对于碱金属族其他元素的反应却没有提及。根据这一情况,我在课件设计时,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相关的猜想,然后通过播放锂与水反应、铷和铯分别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该族元素的性质变化情况。这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元素周期表中其他各族元素的兴趣,进而帮助他们掌握好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课堂空间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拓展课堂空间、加大知识传授密度成为可能。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教师手工操作(如板书、演示、实验等)费时很多,影响了课堂知识传授的信息容量,这一缺陷已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克服。计算机技术以图形语言、动画语言等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元素周期律》时,我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了课件:先让学生阅读表格中所列的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与核电荷数的相关数据,随即呈现一张坐标轴,以柱形图或点状图标示出化合价、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这样知识传授的密度加大,但学生仍然较快地掌握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更能从实质上理解元素周期律,教学效果胜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课件的使用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略去常规周期表中的种种数据、符号,只留下方框,再用不同的底色突出表示要教学的族、周期的概念,从而轻轻松松完成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教学。其次还可以用动态周期表和拖动周期表来凸显、任意组合各种元素,可以达到指哪儿显哪儿的效果。再次还可以呈现形态各异的周期表,如图形的、文字的,中文的、外文的b240fdb9825293ea3d6de1fa8d0c0c274d011a1a4568d92ffdd62d41a40639da,树式、层式、透视式、放射式、螺旋式等,这些都有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当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也想方设法编排出各种形式的周期表,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通过软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学反馈
师生互动,即时检测,即时反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计算机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可以使时空距离缩短,使师生间的沟通加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迅速收集统计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例如,在探究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中,通过之前对实验现象及部分产物的分析,学生得出这个反应中应该有氧气或者氢气生成。但究竟是什么却不能确定,都提议通过做实验来解决。于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的搭建便成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实验小组的学生设计了一套套装置,有些很简单,一只烧杯、一支试管就能解决;有些较复杂,用实物现场搭不起来,这时多媒体就起了作用。学生们在电脑上选择仪器连接装置,思考可行性,各组汇报设计结果,教师选择有代表意义的装置让全班讨论,然后选择合适的装置进行实验。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在模拟搭建装置的过程中,大家能立即发现少了什么,哪里搭建出现问题等,教师也能从主控上选择一些学生的设计在屏幕上显现。这样做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维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也便于教师控制教学的进度。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总会想方设法突破教学难点。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能力超强,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化枯燥为生动。这对于突破教学难点无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操作下比较容易地被打通,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比如,在教学共价键的形成、分子的立体结构、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中配位数的确定、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等内容的教学中,因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空间想象力,用板书或物理模型无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我便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地展示电子云的重叠方式、分子的旋转、金属晶体一层一层堆积的过程,放大或缩小原子之间的距离、变换角度观察,从而建立金属晶体的各种结构模型。在确定晶体中某原子的配位数时,还可以在图形上用闪动的形式凸显和主要原子配位的那些原子。这样,便引导学生总结出了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的结构特点,并比较了它们的配位数、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堆积方式和晶胞的区别。
我这样做的体会是,信息技术弥补了一些学生空间思维上的缺陷,使教学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责 编 长 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