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的特点与方法探析
2011-12-31杨宏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1期
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的美育有何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美育呢?以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语文美育的特点
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美育,它是凭借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在审美观照上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特点。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于它审美观照上的形象性。语文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认识,在对具体艺术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之中,体会和领悟到作品的本质意义。
(二)情感性
语文审美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性。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没有感情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其二是审美对象的情感性。语文审美的客观对象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三)愉悦性
人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为其所感动、所倾倒,全身心都沉浸到一种无比愉悦的精神境界中,这就是审美的愉悦性。宋代欧阳修说他在读梅尧臣的诗时感到“陶畅酣适,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语文美育就是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语文中的艺术形象美、文章结构美、语言形式美、风格情调美等探幽访胜,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心灵为之陶醉,获得美的享受。
二、语文美育的措施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美育应该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写字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下面就以阅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并把它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激情,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语文美育的职责所在。
(一)加强朗读,感受语言美
由于作家观察生活的感受不一样,运笔着色也就不一样,这就带来了语言的不同特色。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作品的语言美呢?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多方面地感知材料,形成立体思维。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反复诵读后,学生就能感受到诗句的磅礴气势及其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香炉山散发出的紫烟袅袅上升;瀑布飞流直下,壮阔非凡,像是银河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能感悟到大自然的奇异雄伟以及诗人的豪迈之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分析人物,理解形象美
形象美是作家在对现实生活仔细观察、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美。一套语文教材展示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物的形象美,犹如一条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画廊里有生活中再加工的真人形象,也有文学作品中想象的艺术形象,有的浓墨重彩、有的“轻描淡写”、有的似雕塑、有的似版画,各个形神毕肖,特点各异。
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这些形象,如可通过朗读并品味课文,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中去感受其形象美,或通过表演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鲜活地把握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切忌抽象概括,给人物做鉴定,贴标签,防止东挂西联,搞政治说教。
(三)激发情感,品味思想美
语文教材中,大量名篇佳作往往能表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如《爱莲说》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赞美志向高洁的真君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处处可见周恩来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伟大志向;《谈骨气》一文中,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一直崇尚的品格。再如《白马篇》的忠勇粗犷、《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激荡刚劲、《屈原列传》《灯下漫笔》的慷慨悲愤等。这些感情真挚、思想深刻的文章如春风雨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和完善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这些思想美,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呢?现代建构主义特别强调阅读中的主观体验,但我们应该承认任何阅读都存在着客观性和主观性。读物的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生活阅历不深,要正确把握和全面理解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必然会有很大困难,有时甚至很难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情感的共鸣点。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在家国两茫茫之际,一个父亲送子远行时牵挂、不舍、满怀希望而又担心重重的复杂感受。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精彩导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方式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进而深刻领悟课文的思想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又要遵循美学原理,将语文教学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并按照美的要求来塑造和提高自己,成长为既能适应社会、又具有特点的人才。
(责 编 邵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