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首先应言而有信

2011-12-31陈志军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1期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课伊始,所有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讲桌上的那个蒙着布的大盒子上,老师慢慢揭去了盒子上的布。“生日蛋糕!”有的同学禁不住喊了起来。“这是老师为大家定做的蛋糕,待会儿老师分给大家吃。”老师的语调不紧不慢,同学们内心却激动不已,有的馋猫儿已经在舔嘴唇了。
  老师把蛋糕从中间分成了两半,问道:“同学们,老师是怎么分的?一半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吗?你能不能创造一个表示半个的符号?”同学们的想象力确实丰富,各种表示方法异彩纷呈。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引进了“1/2”这个分数。而后,老师通过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引导学生认识了l/4、l/8、1/16等分数。同学们学得饶有兴致。
  下课铃响了,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老师却把切开的蛋糕重新装进了蛋糕盒,然后端着它走出了教室……
  当这位老师还在为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而沾沾自喜的时候,麻烦开始出现了:当天的作业就有几个学生不交。老师问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气鼓鼓地回答:“他们说老师不讲信用,骗他们。”再之后,因为“说话不算数”,学生与这位老师的心理距离渐渐疏远,有几位原本说话算数的学生也开始言而无信起来,并振振有词地说:“老师都这样!”
  类似的现象在当今的学校中并不鲜见,比如学校在各种检查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种公开课上要求学生配合作假等。教师的失信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威信,更重要的是沉重打击了学生对诚信的信仰。可以这样说,学生之所以言而无信,与教师的引导、学校的“熏陶”不无关系。
  我们知道,一种品德绝不是靠口头的说教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学生本身的认同,从而内化为自觉行为。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学校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种价值观念,也在悄悄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言道“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一诺千金,做不到可以不说,既然说了就要努力做到。
  为了不让学生言而无信,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言而有信。
  
  主持人语:
  我一直感觉,分类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始。班主任面对的很多棘手事情,只要一分类就可以有新的思路。
  学生之所以言而无信,可能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即认识不到自己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有什么错误。比如,孩子认为自己不写作业没什么。但是,现在因为不写作业受到了老师的批评,那就先在老师面前答应下来,事后依然我行我素。这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承担不写作业的后果——比别人成绩差。再如有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架,老师批评多次无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打架中尝到了拳头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老师越是批评,他们越是不听。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言而无信”,反而认为老师说的都是没用的话。老师若能让他们体会到宽宏大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们自然就会与暴力说再见。
  二是行为习惯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思想上认可老师的说法,做保证的时候也很有诚心,但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比如我本人在学校担任班主任,有的学生经常旷课,曾被我多次批评,他们也曾信誓旦旦向我保证要遵守纪律,但一转脸所有保证都化为烟云。令我惊奇的是,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到富士康实习时,却能遵守工厂严格的规定,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员工。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他们也许对工作不感兴趣,但对工资感兴趣,他们怕扣钱,因此才愿意卖力工作。他们先是在学校懂得了道理,然后是为了不扣工资而努力工作,付诸行动;有了成绩后获得领导认可,体验到成就感,就有可能对工作产生兴趣,最后坚持下来,把曾经只是懂得的道理真正转化为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班主任面对学生的“言而无信”不必气馁,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有了良好行为以后,及时感受到良好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这便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阳性强化法”,即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尽量漠视他们不积极的一面。再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就是向学生心田播种真善美的种子。有时候,我们埋在学生心中的种子,春天就开始发芽了,有时候却要等到深秋甚至来年才能发芽。请相信,只要种子是饱满的、健康的,就算在学校他们的表现没有大的改观,走上社会后,一旦有合适的土壤,深埋在他们内心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是成人曾经言而无信。因此,就算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言而有信,有时也偏偏要做出违纪行为以表示自己对成人言而无信的不满,正如《教师首先应言而有信》一文所说。但还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们只看到了一些事情的表面现象,像盲人摸象一样,他们会因为看问题的片面而作出错误的选择。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家长只能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学会多方位思考问题。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李 迪)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