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2011-12-31范迎秋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9期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改进师生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两个不同的课程改革阶段。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两点思考。
一、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是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导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因此,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仍然是课堂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力求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重视导学过程。如阅读教学,对于一些优美、精彩的文本,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提高读的质量和感悟水平。教师应当依据学情,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或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读中达到感悟和理解。如果没有相应的过程导学,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就可能仅在低水平的基础上机械地重复,而不会生成新的知识。比如在教学《春》的第二课时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阅读:①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一连说了两个“盼望着”?两个“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②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着力绘春,课文总共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分别是怎样描绘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字词,读一读并仔细体会。③课文第三部分为颂春,想一想,文中三个比喻各有什么含义?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文本。
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最近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又做了类似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比如两周之后,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分别为: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知识保持率从上到下5%~90%的分布就构成了一座高耸的金字塔。
据此观点,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互动”,让学生在wmt5biPyV1lt4Ii07u/Ldw==讨论、交流中提高知识保留率。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践表明,课堂上如果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就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达到师生教学相长,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是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前,不少教师都有共同的疑惑:许多知识在课堂上已经反复讲过了,为什么多数学生还是不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没有任何学习动机和欲望。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学习方法,因为不得要领的学习通常都是无效的。对学生而言,要彻底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尝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教学便事半功倍。
二、课堂要做到两个强化
一是强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实施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教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强化课堂训练和检测,把握好“课堂训练”和“堂清测试”两个环节。具体做法是,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对于预习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首先检查,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初步了解、整体感知。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则画龙点睛地予以指导,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求解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保证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以便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为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必要的课堂训练和检测,设计分层达标的相关试题,通过“课堂训练”和“堂清测试”两个环节督促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