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2011-12-31冯恩洪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9期
作者简介:
冯恩洪,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上海世纪学校总校长,“建平教育模式”的开创者。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
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提法源于2010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的一句话:21世纪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起草组的成员已于2月9日把这句话收了进去。“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句话的中心是“享受”。走进“享受”,我们应该迈出什么样的步伐?走进“享受”,我们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我负责云南省的“千校工程”,负责重庆市的“领雁工程”,在去过千百所学校后,发现教室里还有许多听不懂的学生,他们坐在课堂里是在忍受教育。教育部网站公布,中国每年有5000万学生厌学,这些厌学的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享受,而是难受。教育要告别难受,教育要结束忍受,教育要走进享受。
《河南教育》(上旬)今年第1期封面上有个醒目的标题——《让教育拥有生命的温度》。我想,拥有生命温度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忍受教育时的德育环境和享受教育时的德育环境不是同一个环境,因此,当我们讨论班主任工作并论及这个沉甸甸的德育话题时,教师一定先要明白:面对学生的厌学,首要的问题不是给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是要分析出现厌学的教育环境。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有10万册藏书,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个学校的图书馆没有围墙,没有门,没有安检设施,不设图书馆管理员的岗位,10万册图书全部对学生开放。我问校长:“为什么不设图书管理员?”校长反问道:“请你算一算这样的图书馆应该配多少管理员?”“高限6位!”“6位管理员一年的工资应该是多少?”“30万左右!”这样的问答之后,校长接着反问:“那这30万养人好,还是用来买书好?”(我有个毛病,最不擅长回答简单问题,一回答简单问题,就会出错。)于是我退后一步问:“书丢了怎么办?” 校长反问:“那书丢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一听又是简单问题,不做回答。校长接着说,没有任何一本书教人偷书,教人做坏事,那么孩子为什么要拿书呢?是因为他想看。他拿的书越多,看的书就越多,学的东西也越多,受到积极的教育也越多,总有一天,新我战胜旧我,他会悄悄地把拿的书一股脑儿放回原来的地方。我继续问道:“你一年准备丢多少书呢?”校长回答:“准备丢30万元的书,本来这30万元也不是我的,是用来发工资的,我现在不需要发工资,而是给学生提供30万元受教育的机会,如果丢的书不超过30万元,那我就收支平衡了。”事实是,第一年年终盘点,校长发现书不但没丢,反而多了6000本。我很惊讶:怎么回事?难道书谈恋爱了?不会。那怎么“生娃”了呢?
带着疑问,我和校长一起来到校园里做调查,学生问我:“中国有多少所学校?”我告诉他,中小学39万所,加上中专、中职共有43.74万所。学生说:“这么多学校,有哪一所学校能像鄞州高级中学这样如此信任学生呢?学校越是信任我们,我们越是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学生没有不买书的。以前买书看完后直接往家里书架上一放,万事大吉,既然学校如此信任我们,我们看完书后就放在学校图书馆,让书在学校里流通,发挥最大的价值。”
上面的例子,给我最大的感受:德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让学生置身于其间,不好意思不这么做。我们讨论德育问题,应该先关注怎么从接受教育转变为享受教育。在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前提下,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又是什么呢?这里我来讲以下三个问题。
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是享受教育的前提
大家知道,把自然的人打造成社会的人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课程是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主要手段。提到课程,就涉及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呢?
“教育质量”四个字在《规划纲要》的万言书里重复出现了43次,可是究竟该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问题。不管有多少教育范式,不管有多少教育理念,但是在怎么教的问题上,全世界只有三大模式:第一是讲授模式。第二个是托起环大西洋奇迹的欧美澳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能讲的,也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有困难的,老师才讲。第三个是差异发展模式,不要让有差异的学生接受无差别的教育。标准是重要的,合适比标准更重要。怎么给学生提供有差异的教育呢?
我的一个学生移民到美国,他选修数学可以得5个学分。台湾去的学生选修的是西洋文化史,照样可以获得5个学分。学生是必须要打基础的,但是不同的人应该打不同的基础。我国是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统一为学生打基础,国际社会却是鼓励学生选择打不同的基础。我先天没有姚明的高度,后天也不努力,没有刘翔的速度,那我冯恩洪保持风度行不行?这就是差异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还停留在讲授阶段。现在都在讲高效课堂,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课堂的第一要素是老师不要讲学生已经GYp3arHG1LrMGLINkh45Nw==会的东西;第二要素是老师也不要讲讲了学生依然不会的东西。
前一段,我曾5天督导了重庆的几所学校,其中听了两个老师关于大气压强的课。一个物理老师讲了之后让学生上台演板,三个学生做错了,一个学生做对了,这个班学生的接受度大约是25%;另外一个班是合作学习,两个男生听懂了60%,还有一个学生说很困难,专注用心地听才听懂了30%,这一堂课学生的接受度大约是50%。两堂课相比较,为什么讲授的接受度低呢?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的报告指出:讲授在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阅读在24小时以后知识的巩固率是25%,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交流合作讨论后,知识的巩固率上升为50%。由此可见,实现高效课堂只有一条路——由讲授走向合作,这也是必由之路。
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对10万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初中语文课,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初中数学课,老师不教,学生自己做或者合作讨论做,能看懂88%;初中理化课,老师不讲,学生能搞懂30%。讲解的度在哪里?要让老师不讲,那该多难受啊!许多老师宁可忍受职业病的痛苦,也要啰啰唆唆地讲个不停。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一个支点——请相信你的学生有潜能,请释放学生的潜能。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就出现了一节好课的心理学临界点——期望之中、意料之外。所以,教法要变革,要从讲授走向合作,要由讲授走向差异发展。
1979年,上海市建平中学建立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制度,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学科的学习程度自愿选择教学班。在102教室的门口,你会看到,门牌上挂着高一一班,这在全国都很常见,但是与全国的班级不同的是,下面还挂着数A2班、英C1班,学生自主选择听得懂的课程。听得懂了,学生还会违纪吗?听得懂了,学生还会厌学吗?因此,学校要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要由讲授走向合作,走向差异发展。
当然,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处理好教材,我们的教材是统编教材,体现着国家意志。我在云南学校的调研时发现,最好的学校和最差的学校,两所学校投档线相差200分,但是两个学校教的教材和进度以及难点、重点是完全相同的。教材是一样的,学生却是不一样的。如果不管学生,书上印什么教什么,这叫以书本为中心;如果以学生为中心,决定教什么、怎么教,这叫以学生发展为本。目前的国家课程与学校的学情有差距,这是造成大批学生厌学的原因。
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先提高教师的素质。第一,要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能走小步,不停步,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是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三,要走出讲授,走进合作,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听得懂的教育。这就是课堂变革,有什么样的课堂,就得有什么样的教育,同时进行配套的班主任工作。
归根结底,教育就是培养人对未来的信心。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但对个体的差异观照不足,因此对于国家课程要服从,对于校本课程要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个性,就没有特长。若学生的特长达到不可替代的地步,那只能是大学抢他,而不是他抢大学。国家课程能出质量,校本课程也能出质量;规范能出质量,选择也能出质量;规范为主、选择为辅比只有规范、没有选择的教育质量更高。
人是有差异的,教育是埋怨差异,还是善待差异呢?我们都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该不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呢?
我曾在华盛顿听一节小学的数学课,一个14岁的黑人男孩被点名求解10以内的加法。当老师出题“3+5”的和是多少时,这个黑人男孩站了起来,边挠后脑勺,边抓耳朵:“3+5大概……大概等于7。”美国老师走到孩子身旁,摸了摸孩子的头,按了按孩子的肩膀,对他说:“孩子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了!”这句话可能是暗示,黑人男孩明白了老师的话:“那3+5大概不等于7,大概等于8。”
“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了”,这句话没有人不会写,没有老师不会说,但是面对这样的情景,能说出这句话,该有多么艰难。美国的这个老师对“善待差异”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与其埋怨差异,不如关注差异,善待差异。
人是有感情的。学生年龄越小,他的情感需求越强烈。因此,学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同时,人是有潜能的,教育要释放人的潜能。具有“生命温度的教育”是善待差异的教育,是尊重情感的教育,是释放潜能的教育。当教育由亚健康状态走进积极状态的时候,班主任的德育才能出现需要的环境。德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它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幸福人生的需要。
德育可简化为:掌握规范,学会负责
《中小学gCsKgTCUZH2yx9hHjWg+/A==生守则》的第一句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我在这里问一下,党员的基本守则的第一句是什么?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也是这个。毫无疑问,这两个标准都是对的,但是对的都是合适的吗?一个对象是中小学生,另一个对象是党员,差别如此大的两类人,却用同样的标准来约束,这合适吗?
这里我们就要思考:德育到底要给学生些什么呢?若想什么都给学生,结果很可能是什么也没给。“多则惑,少则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认为,中小学生德育的主旋律可以简化为8个字:掌握规范,学会负责。规范是需要内化的,比如,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回家讲孝顺,学校讲纪律,等等。
规范必须内化。对人讲礼貌具体该怎么做呢?见人问候是讲礼貌最起码的礼节。问候讲层级,第一是主动问候,第二是微笑问候,第三是有目的的问候,最高层次的问候是即便被人打了一巴掌,也能把不愉快咽到心里,主动、微笑、有目的地问候。
检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让家长委员会来做,实行跨年级检查,三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在课间进入一年级教室检查,一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去二年级检查,如此轮流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统计如下三项:见到陌生人起立、主动微笑问候的有多少学生,坐着进行问候的有多少学生,“相逢好似不相识、心里有话哽在喉”的有多少学生。提供出这三个数据,足可以了解该班班主任德育内化的效度及程度。行为需要内化,责任心更需要扩大,即对亲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生命负责,对环境负责。规范的内化程度和责任心外延的放大程度,标志着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准。所以,我主张学生必须要掌握规范,学会负责。
今天的德育工作大多缺少体验。没有活动,就没有有效的德育。中国的德育收效不高,主要在于空泛的说教太多,体验太少。学校不能只要求学生,而应该有责任多去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个校园应该拥有青春的旋律,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要有童心。每年的国庆节,上海建平中学都要举办庆国庆通宵联欢活动。20点到24点是大型文艺演出,24点到凌晨1点半是各个班级的美食一条街活动,1点半到4点各班自由组织活动,4点到6点是万国影城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坚持组织了24年,学生非常喜欢。
我记得举办第三届通宵联欢时,学生提出自己制作点心来卖。面对这个问题,校领导小组有老师提出:我们是培养国家精英的学校,让学生做小商贩,这可不是我们的方向。我告诉这位老师:一切问题产生于实践的结果,注意到有不同意见,实践后总结了再说。我问学生准备卖什么,学生说卖萝卜丝饼。我抱拳祝贺:“恭喜发财!”
活动结束后,我问学生:赚了吗?学生回答:“借您吉言,赚了8.4元钱。”提到赚钱的过程,学生告诉我:一言难尽——大家先是讨论赚了怎么办,要捐给慈善中心;可是赔了怎么办,小商小贩都能赚钱,我们为什么不能赚呢?我们要保证只赚不赔。大家跑到菜场问价,几番比较,最终为了一斤萝卜省一块钱,两人骑自行车凌晨5点出发,往返40公里,买了50公斤萝卜,20个强劳动力忙活了一天,赚了8.4元。萝卜丝饼做好后,又有学生嘀咕:“假如没人买怎么办呢?”班长说:“今天晚饭谁也不许吃饱,如果没人买,我一声令下,大家统统都吃萝卜丝饼。”
事后,有学生告诉我:“以前在食堂买饭,人家买一个荤菜,我买两个,那叫有风度、有派头,现在忙活了8个小时,一个人赚的钱连一盘素菜都买不到,以后我再也不跟人家比着花了。”如果不是学生自己的体验,而是教师灌输,他们能接受吗?肯定不能,他们会高声叫“代沟、代沟”,这样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总结得出的道理,才能够真正接受。
德育不论是班级活动,还是学校活动,一定要高度重视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积极的情感享受。要发展学生,必须先尊重学生。学校要成为学生积极情感积累的场所,让学生不断体验,不断成长,不断提高。
班主任要“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班主任是社会上所有“主任”当中最小的官衔,凭什么能赢得学生和社会这么大的尊重呢?大家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当老师、当班主任,就要做中国最好的。要做最好的班主任,先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
班主任一定要有目标。没有梦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梦的价值在于追求,梦的实现全靠奋斗。任何行业,合格就行,唯独当教师只满足于合格是不行的。你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请记住:从你不想挑战自我的那一刻起,你其实已经在误人子弟了!
在这里,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拿起书,开始阅读、学习。
从1980年开始,我坚持每天无论多忙,都必须自学一小时。我的成长和不断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1985年,国家教委的一次会议上,有两个特邀基层代表,一个是魏书生,一个就是我。当会议结束进行总结时,时任国家教委主任彭珮云同志说:“面对我们中国的教育,停滞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相反我认为还是很有希望的。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我们应该研究他们典型的教育经验。”
就在这一年,我被任命为上海建平中学的校长。我常常开玩笑说,一把手的活不是人干的活。一把手要反其道而行之,需要众冷我热,众热我冷。大家信心不足的时候,你要信心百倍;大家方向不定的时候,你要目标明确。
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磨砺中,我不断进步。1980年,我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路;1987年,我提出了“合格+特长”的教育思想;1990年,我提出了“规范+选择”的教育思想;1993年,我倡导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我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这些都被收到《规划纲要》里了。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一个成年人都是有知识存量的人。一个优秀的老师,肯定是既使用知识存量,又不断获得知识增量的人。这样我们照亮了别人,不是燃烧了自己,而是发展了自己。我们都是好人,好人干吗都“玩自焚”呢?
班主任要发展自己,就必须要树立目标,多读书,同时做到及时反思。一个平庸的老师永远都津津乐道于昨天上过的一节课,一个卓越的老师总认为最好的课不是自己上过的,而是明天要上的那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教师必须要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最后请大家分享伴随我走过教育生涯的一首诗与大家共享,题目叫做《播种》:“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搞教育就是播种,播种信念,播种行动,播种习惯,播种性格,帮助学生收获幸福的人生。而播种幸福的人,本身也是幸福的。
(本文由朱亚娟根据冯恩洪在第13期河南省班主任工作讲习班上的报告录音整理,内容有删减,题目系编者加)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