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教育对策探析
2011-12-31叶忠华
老区建设 2011年10期
[提 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受性别角色的影响,她们在心理特点上表现为高焦虑性、低成就期望以及强烈的自卑意识。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困惑;对策
[作者简介]叶忠华(1964—),男,江西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心理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江西景德镇 333000)
当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呈上升趋势,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女大学生无疑是引人注目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给许多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部分女大学生不能正确调节,便出现了许多影响女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她们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笔者依据教育心理科学理论以及多年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结合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当前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
女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带来的特殊心理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阶段,她们的心理容易受到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困惑。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和传统观念的矛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性被歧视定型为弱势群体,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许多家庭中仍然根深蒂固。在教育问题上,对待男女明显有分歧,这造成了男孩子过于骄横自大,女孩胆小自卑,他们这种心理,直接影响到在学校的表现。改革的浪潮催生了女性的现代意识,她们追求男女平等,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向往。
2.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导致子女过度依赖而不能适应独立生活。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产生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对子女过分迁就,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3.大学与中学学习方法的不同,造成学习上的忧虑。大学与中学学习方法截然不同,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必须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学习,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得不够,中学到大学的急剧变化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比如,生活上由包办依赖到独立自主,学习上由灌输为主到自学为主,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人际关系由单纯到多元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引起他们的困惑和内心冲突。
4.对爱情的向往与苦恼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青年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爱的神秘、爱的圣洁催化了许多女大学生更强烈、更自觉地憧憬与追求爱情。不少女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经常陷入深深的苦恼。
5.家庭教育及家庭经济紧张导致部分女大学生理想模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够,个性较强,社会性较弱,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迷茫、理想模糊、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二、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过去一直生活在比较顺利的环境里,缺乏挫折磨练和生活经验,因而,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心理承受力和环境适应力低下、心理素质不佳的情况比较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传统观念的影响
女性自古被歧视定型为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思想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成为集体无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女人能撑半边天”了,人民追求男女平等,但改革的浪潮还不足以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完全消灭。传统观念要求女性讲贞操,从一而终,相夫教子等,而现代思想讲感情,讲尊重,讲自我价值实现等。因此,女大学生便陷入到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冲突的矛盾中。二者思想的冲突无形中形成了一股阻碍女大学生追求事业、实现理想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2.生理特点的影响
当前女大学生基本年龄在16—21岁之间,正值生理趋于逐渐成熟与基本成熟之间。女性的月经来潮具有周期性,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思想情绪。大部分女大学生会痛经、闭经,这也给她们的身心带来很大困扰,严重的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而她们又羞于向老师或领导诉说原由,这也使她们在心理上产生自闭状态。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据调查,家庭对女生的影响可达75.6%,对男生可达70%,女孩子天性的柔弱在大人看来要加倍呵护,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将孩子视为小公主。而这些独生子女一进入大学,将面临自立的生活方式,这会让一部分女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从小的娇生惯养形成了她们傲慢无礼、[高手低、不尊重他人的性格,凡事以“我”为中心,地球要围绕她们转动,而这导致其寝室关系紧张,同学排斥,将自己置于孤立的境地,因此致使部分女大学生性格更加极端孤僻,渐渐产生极度郁闷压抑的心理,怀念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怀,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辍学的想法,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心理。
4.学校教育的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们习惯了那种老师授课学生认真听课的模式,只要认真就会有好的成绩。大学则不然,必须掌握好自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凡事主动,一部分大学生未能习惯这种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平平,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厌学的心理,而女大学生尤其严重。其中一部分女大学生目标明确,成就意识较强,会不断地通过自身努力充实自己,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而有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达到了最终目标,丧失了向前的动力,安于现状,对未来的憧憬停留在找一个丈夫,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和满意的生活方式。这一类女大学生缺乏社会成就意识,将干事业看成男人的事情,而使自己的价值大打折扣,潜力得不到发挥,慢慢变得被动消极,最终对学习失去信心,前途一片迷茫,内心烦躁不堪,极度抑郁。
5.恋爱心理障碍的影响
青春期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她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各方面。据调查,失恋在所有造成心理疾病的因素中是最严重的,占30%以上,女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不善于有分寸地把握感情,将男友视为终身的归宿,不懂得拒绝男友的不当要求,甚至以身相许,认为肉体关系会让双方感情进一步升华。因此,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同居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而女大学生往往更忠于爱情,一旦双方发生性关系,便会时时挂念男友,怕自己被抛弃或被家人发现,尤其是不慎怀孕后更是整日心神不安,当双方感情产生危机,女大学生会用肉体关系维系两人感情,而当双方感情破碎时,女大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付出较多,心理上产生不平衡,随之产生包袱心理或因过分悲伤而走向堕落。所以,不成熟的恋爱也给女大学生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痕,产生心理阴影,出现爱情恐惧症或憎恨男人的心理。
6.城乡差距的影响
在我国目前城乡经济差别仍然很大,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外表老土,经济条件差,见识又短,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久而久之变得极度敏感,从而情绪低落,意志薄弱,丧失自信心。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根本变化,渐渐形成互相攀比、贪图享乐的思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就的标准,对物质享受过分追求,扭曲了原本的道德观念,甚至由自卑转化到自暴自弃。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也是由此导致的。
7.社会就业性别歧视的影响
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受着择业方面的困扰,我国提倡男女平等,但到现实社会中,许多招聘单位会利用工作性质特征而拒聘女大学生,这一择业方面的歧视无疑给女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忧虑。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1世纪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更需关注。针对种种新老问题,社会和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对策。
1.女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认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当今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大学生要加快社会文化观念的转换,消除心理障碍。女大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而陷入人际关系紧张的误区。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立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作为正常的人就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存在。女大学生要主动参加学校活动以增强自信,调节心态,全面充实自己,建立良好的交际圈,确立正确的目标,将自己置于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相信会有助于事业成功。
2.作为育人为本的高校,要自觉担负起培养女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大责任。学校要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女大学生个体发展权,承认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化,使女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男女平等。提倡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和创造过程中树立参与的观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团委、学工处等组织机构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对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误区;同时也能给一部分希望更好地发展自己、充分挖掘潜力的学生以指导。心理咨询在许多高校蓬勃开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讲座,以多种形式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建立良好的交际圈,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弱势。
4.来自社会的协助。由于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的比例迅速上升,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困难,这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困扰。因此,社会要提倡女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帮助她们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克服个性缺陷,取长补短,树立健康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内涵的新时代女性。
[参考文献]
[1]魏鹏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文汇,2007,(6).
[2]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人才培养,2007,(4).
[3]谢芳.试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
[责任编辑: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