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轴心辐射模式:教育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2011-12-31余玉荣

老区建设 2011年10期

  [提 要] 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课题旨在论述通过轴心辐射模式,以教育为轴心,通过文化辐射、氛围辐射、产业辐射、成果辐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教育辐谢;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余玉荣(1980—),女,管理学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13)
  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今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选择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主题,农村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在此过程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辐射作用,培养和发展一批技能型人才;其次是要把营造和谐氛围作为倡导文明乡风的第一要素。努力培育爱国爱党、崇尚科学、艰苦勤奋、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淳朴民风。全力营造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文明祥和的发展氛围,教育的发展能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影响新农村的建设。通过教育的发展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以轴心辐射模式来研究教育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辐射、氛围辐射、产业辐射、成果辐射作用,培养和发展农村技能型人才,营造和谐氛围,倡导文明乡风,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利用教育的文化辐射功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从全国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据统计,在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发展教育是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我们要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就必须超前发展农村教育,因此,新农村建设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了这样的农民?选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会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改善和文化进步的作用也会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的文化辐射,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村学生除一部分将升入大学深造外,大部分将留在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是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新型农民的成长。教育能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把学校变成新农村精神文明的示范窗口,按照“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发挥学校是社会主义民主大课堂的作用。
  二、利用教育的氛围辐射功能,提高农民思想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综合发展。而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核心又在于农村“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是目标又是动力。因为在现代社会,人口质量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社会发展质量和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有高质量的人口才有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文化,愚昧落后,谈不上精神文明;不懂科学,没有技术,也不可能创造物质文明。
  在社会学中,人口的质量一般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如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社会的普及教育率和普及教育年限,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比例和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等。显然,这些指标都直接受制于教育。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主体的弱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高素质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而要全面提高农村人口质量、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从根本上突破农村人口受教育不足以及整体素质低这个瓶颈,教育则是其必由之路。也只有通过发展教育,更新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改变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明确生活目标,掌握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明白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才能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人的能力,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管好农村事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使农民成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建设者。没有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是不可想象的。
  三、利用教育的产业辐射功能,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具有经济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能够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早在两百多年以前,西方经济学界就已开始认识到教育的经济价值。到了20世纪下半叶,教育的经济价/qn5iP5blcL/vb+QPUa8+A==值进一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且不少实践和研究也不断证实了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 .W) 1961年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就得出,美国整个国民收人增长额中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国内也有学者(叶茂林和郑晓齐)对我国1981—2000年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评估,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1.17%。教育能创造经济价值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社会经济中人的因素间接地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利用教育的氛围,来内化农村的思想,提高农民素质,因为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所指的人,是按照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具有一定智力、生产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者具有的科学知识越多,具备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在生产力诸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适应中,教育直接反映的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即劳动者)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即劳动资料)之间的因素适应。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实现生产力中人与物的因素的统一,也就是劳动者的智力与体力要与劳动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相一致。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劳动能力的大小,不仅要以体力来衡量,更重要的要用知识和技能来衡量。而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则取决于劳动者所接受的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使科学知识与人结合起来,从而把人变成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经过教育进而提高了科技水平和从业素质的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无疑要比未受过任何教育的人要大得多。
  当前我国正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缓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由物质资本进而向人力资本转变。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的投人,实现粗放型增长,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人才资源开发,实现集约型增长。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业增效难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这又唯有借助于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和培养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及生产技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智力支撑,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与当下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本,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没有相应的教育层次培养的相应的人才支撑,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失去了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也难以实现。
  四、利用教育的成果辐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层次的技术和人才服务
  高等教育在过去与现今仍在通过高考这一方式将农村的优秀分子一批批抽走,二十多年来为城市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劳动者和技术人才,被人称之为农村人才的“抽水机”。农村人才的匾乏、农村的贫困落后不能说与此无关。今天当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时,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定位。教育不能仅仅将农村优秀人才加以培养然后送往城市所需要的各行各业,而应当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和农业。用更多的资源为农村发展提供有用和高层次的技术,用政策倾斜将更多的高等学历的青年人吸引到农村,是当前加大新农村建设服务力度中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组织高等院校参加全省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高等院校参与实施科技教育扶贫,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鸦组织全省农业类院校参与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组织高校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到农村开展“三帮”工作;在毕业时吸引高校毕业生进行“三支”工作和到农村就业?鸦继续组织好高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工作。
  大力发展教育,培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正确选择,也必然成为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纪青,杨硕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人利他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
  [2]王)梅,曾蓄.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重道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
  [3]杨波.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J].江西教育,2006?.(7).
  [4]钟舟海.地方理工院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5]张立华.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措施[J].农业经济,2006?.(6).
  [6]巫志刚.关于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7]冯树清.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J].农村经济,2006?.(9).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