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问题探讨

2011-12-31徐颖

老区建设 2011年10期

  [提 要] 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同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数量也逐年上升,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财务困境的概述、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及解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这三方面对该领域进行探讨,并通过实证进行证明。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财务风险
  [作者简介]徐 颖(1975—),女,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会计师。(江西南昌330038)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与财务风险不断提高,加之经营管理者本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的影响,企业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我国国内与其它的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差距,国外研究的起步较早,有相对成熟的体系,但这些都是立足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及破产立法体系完整条件下的研究。我们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要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金融市场上各参与者,包括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分析上市公司价值,并为财务困境公司如何进行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从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的概念成因入手,逐步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进行探讨。
  一、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
  财务困境又称“财务危机”,最严重的财务困境是“企业破产”。企业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所以财务困境又可称为“违约风险”。
  导致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由公司自身的因素导致的,大多是可控的。主要有: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大量举债,偿债风险过高;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的多元化投资等。外部原因是指不能影响、控制其形成发生的原因,包括:行业背景的影响,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影响,政策、法律、法规的不利影响等。
  (一)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内部原因
  1.内部经营管理不善
  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是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根本原因。经营管理是企业的使命,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1980年邓•布拉德街公司(Dun & Bradstreet)对企业倒闭原因的调查认为,“缺乏管理经验,靠不可靠的经验,彻底的管理无能是倒闭企业中94%企业的倒闭原因”,邓•布拉德街公司的调查结论也印证了管理问题是企业失败的根源这个观点。
  2.大量举债,偿债风险过高
  从财务理论上来讲,适度的负债经营,可以使公司获取财务杠杆效应带来的收益。然而,很多管理者却没有意识到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刀,过度的负债会使公司的支付能力变得极为脆弱,甚至出现支付危机。一旦公司信用链条上在某一环节出了故障,或者现金缺口影响到即期债务的偿付,就必然会出现财务困境。
  3.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的多元化投资
  企业只有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点来说,企业应首先拥有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产品,然后,围绕其核心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再考虑是否应该多元化经营。如果企业无突出的主营业务,无企业特色形象,市场占有率下降,这必然导致企业支付能力下降,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外部原因
  1.行业背景的影响
  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行业固有的盈利能力决定着该行业中某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我国上市公司中各个行业内失败企业的数量所占比重并不相同,其差异很大。有些行业风险较小,发展稳定,企业陷入困境的可能性较小。而另一些行业失败的概率较高,所以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就比较多。
  2.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影响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会计准则的变更等客观原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业绩。此外,由于银行业中的一些信贷政策,也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银行信贷中收回再贷政策,很有可能使企业在资金周转不灵时陷人财务困境。
  3.市场机制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市场机制虽然有自身的优点,但它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不能够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市场调节的运行机制本身就包含着价格波动、结构失衡的可能性,在经济周期中,体现为经济过热或经济萧条。由于经济过热,厂商过量生产,市场容量相对缩小,市场机制会产生通货膨胀来抑制。在经济转为萧条时,由于需求和投资都不足,会通过通货紧缩来刺激市场。
  4.国家宏观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这为企业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同时,我国的经济和会计法律制度不很完善,在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时缺少法律依据,从而使企业的经济舞弊行为得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原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变本加厉侵蚀企业的资源,弱化企业的优势,最终将企业拖入财务困境的泥塘。
  二、解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路径及处理方法
  就不同上市公司而言,导致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一)解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路径
  确立稳健经营目标,稳健经营是指一个企业具有偿付能力,而且持续具有这种能力。
  调整公司资本,降低偿债风险。上市公司的过度负债,导致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较高的偿债风险。资本结构问题总的来说是负债资金的比例问题,合理的资本结构可增加公司的总价值,降低财务风险。有效的利用经营杠杆,降低经营风险,上市公司由于巨额的固定成本而导致经营风险。为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首先,应最大程度地节约企业的各类成本和费用的开支,严格控制成本和厉行节约、节省、压缩有关支出;其次,上市公司还可通过增加销售额使经营杠杆系数下降,降低经营风险,从而走出财务困境。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了提高财务困境公司的管理效率,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遏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控制“一股独大”的局面。为此,上市公司应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利有效制衡机制。
  改善外部经营环境,政府要集中部分财力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另外,深入贯彻《破产法》,对于那些扭亏无望,资不抵债企业及时采取破产措施,对于一些微利企业可以进行转制。
  (二)解决财务困境的政策性建议
  破产保护下的重组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和实践经验,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法律框架的建设,以便于银行从事理性的债务处理,为拓展我国企业的重组途径做理论上的准备。
  国有企业更加适合正式重组,一方面是因为国有的复杂性,必须有政府和法院的参与,其次,国企的财务杠杆一般都非常高,而正式重组与私下重组相比,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更加灵活。
  由于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稳定已被我国认识和重视,保护银行债权人利益的重要性容易被接受,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加入WTO,商业债权人、普通企业债券持有人等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如何保护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4).
  [2]申晓军.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济贸易,2009,(1).
  [3]孙承业.企业财务困境的成因及防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
  [4]汪国平.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J].审计与理财,2008,(12).
  [5]薛楠,殷尹,华武.财务困境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会计研究,2006,(4).
  [6]严芗.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8).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