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做个“懒”教师
2011-12-31颜林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魏书生老师在他的报告中不止一次地讲到他是一个懒人:让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自留作业、自己设计考题、自己批改作文、自己管理自己。如果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那么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两个字——偷懒。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一些教师太勤快了,以至于学生变懒了。相反,“懒”教师教出来的是勤学生、能学生、“活”学生。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出肯学习、会学习、能学习、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新型人才,它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新知,形成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偷懒”,做聪明的“懒”教师。其实在笔者看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算是学校中最勤奋的一族!例如: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自我体验时,我们语文教师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而当需要教师“勤奋”钻研课文时,我们语文教师又捧着一本“教参”,而“懒”得接触一些新东西。
教师“懒”一点,并不是要求教师“袖手旁观”,而是要求教师课前必须精心筹划,认真思索如何尽量少占据课堂的时间,如何有效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何引领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一、讲课时“偷懒”
讲课时要遵循“必讲的要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的原则,尽量少占用学生的宝贵时间。一节课中,教师最多讲25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讨论、质疑。
二、辅导时“偷懒”
当遇到学生问某个字怎么读、某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时,笔者总是说:“你自己查查字词典吧!”凡是学生通过工具书能查到的知识,笔者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逼”他们自己动手去找答案。这样教师“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
三、批改作文时“偷懒”
实践证明,教师全批全改,不仅费力,而且效果也不明显。笔者的做法是统一浏览作文,然后找出其中共同的优点和突出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课堂上评讲,再统计出优秀者和未达要求者的名单,详细批改留给学生。笔者先在班上选一些学生组成改卷小组,小组成员一般是六七人左右。教师对他们大致的要求是找出所评改的作文中存在哪些问题,推荐好的作品并且需要写出推荐理由。这样,学生在品评别人作品,吸取他人优点,摒弃自己缺点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和鉴赏能力。
四、有的放矢的“懒”
教师的“懒”必须建立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之上,做到“懒”得科学、合理,“懒”得有方、有度,“懒”得有心、有效。“懒”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在“懒”的背后,教师付出的是更多的心思和汗水。
教师要想“偷懒”,就需平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学生要想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点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比如笔者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就教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只需在一旁指导就行了。
教师要想“偷懒”,就需精心组建学习小组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赋予学习小组一定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良性竞争,制定竞争细则,如从作业完成情况、上课提问或回答问题、平时的学习纪律检查等方面定期评出先进小组。
教师要想“偷懒”,就需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要适度地信任自己的学生,因为信任既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我们的“懒”既能让自己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又能培养一大批能干的学生,何乐而不为。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的天资必须在外界因素的推动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能力。教师的“偷懒”在某种情形下就是激励,就是唤醒,就是鼓舞。因此,我们不妨做一个“懒”老师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