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鲁滨逊漂流记》透视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2011-12-31万丽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摘要:荒岛文学的形成与英伦三岛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紧密相关,荒岛文学也是英国这个岛屿国家的传统文学体裁。《鲁滨逊漂流记》是享有“小说之父”赞誉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创作的家喻户晓的作品。本文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借助《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因素,透视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的现实主义元素对整个时代思想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荒岛文学 现实主义 价值观 思想
荒岛文学顾名思义是表现荒岛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这种文学作品中,“故事的场景往往发生在荒凉、遥远而未开化的岛上。这种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荒岛远离真实和现实生活,而且借助于主观想象,荒岛保持着尚未受损的原始状态。这种小说风行的心理根源是直接借助于存在大多数人之中的历险意识和猎奇本能。”
英国,这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其地理环境和人民的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等自始至终与岛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国家发展的历史也与岛屿密切相关。因此,英伦三岛似乎自然地成为了荒岛文学孕育的摇篮。从16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鼻祖的丹尼尔·笛福所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从19世纪R·M·巴兰坦的《珊瑚岛》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部部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这几部荒岛文学作品中,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因为它塑造了英国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真正的‘资产者’”的现实主义形象,为广大读者揭开了探寻18世纪英国社会风貌、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现实和历史相互交错的画卷。
一、《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透视
1.小说取材的“真实性”
丹尼尔·笛福的年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工业革命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英国海外殖民和海上贸易活动的进程,因此在文学创作上也出现与这一历史时期相关的诸如航海、探险、海盗类的故事,因船只失事而落难孤岛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鲁滨逊漂流记》的情节基础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克的水手由于与船长发生争执而被抛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独自生活了4年之久的经历,当他于1709年被英国航海家罗杰斯带回英国的时候曾引起极大的轰动。
可是笛福却宣称他的小说是在1708年写成的,并强调他的小说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事实的报道,甚至他在《序言》里也申明“这是事实的记录”,至少“没有小说的意味”。这种对故事取材“真实性”的强调和《鲁滨逊漂流记》的问世,奠定了18世纪欧洲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作品不再仅局限于描述神奇可怕的偶然事件,而是完成了从传奇故事向近代写实小说的历史性过渡。
2.笛福的个人生活经历在作品中的植入
18世纪的英国,已经成功地确立她的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地位,小小的英伦三岛已经无法承载大英帝国恢弘的殖民梦想。作为这个时代的荒岛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烙印: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与其说是当年那个落难水手塞尔克的缩影,不如说是一个在资产阶级迅速崛起、经济个人主义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不断进取、顽强向上的犹如笛福自身的资产阶级的化身。
小说中的鲁滨逊和现实生活中的笛福都出生于英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19岁的鲁滨逊,就像那个时代的英国资产阶级一样,并不安于当下悠闲的中产阶级生活,而是“一心向往出海航行,满脑子都是对航海的种种幻想”,违背父母希望其当律师的意愿,擅自离家航海经商;而现实中的笛福一生也都在勤勉地从事商业活动,贸易航行于各个国家之间,表现出新兴资产阶级充沛的活力和冒险进取的精神。小说中的鲁滨逊在船只触礁后,依靠自己辛勤艰苦的劳动、奋发进取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敢于冒险、不惧困难的勇气,与人斗,与大自然斗,逐步创造和积累了财富;而生活中的笛福也同样凭着自己勇敢、冒险的精神成为了相当富足的商人。
3.18世纪英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写照
笛福生活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此时的资产阶级作为欧洲的革命因素还是一个富有生气的进步的革命阶级。为了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两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即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经过两次思想启蒙运动的洗礼,西方文明踏上了通向现代化的快车。工业革命席卷整个英国,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征服、创造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富于变革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相当清晰地表现了一种过去文学作品中所没有表现过的人生价值观念,即人活着,应该为个人物质财富增值而勤奋工作,应该善于经营、敢于冒险、具有开拓精神。在鲁滨逊身上高度诗意化的成分和极为庸俗的成分不可思议地融为了一体,他是新兴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典型代表。这种价值观与古典的流行观念不同,古典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追求的是荣誉和爱情;而笛福笔下的鲁滨逊除了劳动、创造经营利益外,似乎从未有过其他感情。获取利润,是鲁滨逊的唯一使命。
鲁滨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通常将其比作商品来进行价值的衡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鲁滨逊曾卖给葡萄牙船长一个青年黑人修力,虽然修力曾经帮助他从奴隶主手中逃生,但他仍然禁不住金钱的诱惑而把他当作商品一样卖掉了。后来在困难的时候虽然也很想念他,但想到的却是他的劳动力价值以及如何继续为其创造财富。由此可见,在那个对财富的追求已躁动于全社会的年代,小说中所描绘的鲁滨逊的价值观正是18世纪英国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4.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
鲁滨逊的生存经历与荒岛文学惯用的模式相当吻合:通过描写因不同的原因被迫流落到某个荒岛上的主人公,在与世隔绝、环境恶劣的背景下,与邪恶的大自然、艰难的命运相斗争的历程,目的是为了展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宏伟气魄。
《鲁滨逊漂流记》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眼中则恰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副缩影。他最初以捕鱼打猎为生,随后开始驯养山羊,即由渔猎阶段进入畜牧业阶段;再往后他获得麦粒,开始种植庄稼,进入农业阶段。由此可以窥见,鲁滨逊完整地经历了原始生活的历史过程,并逐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星期五”的出现标志着二人社会的诞生,而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可以视为奴隶制度的缩影。当西班牙人闯入岛上之后,鲁滨逊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土地和财产的分配,可是这样做始终阻挡不了岛民为争抢土地所引发的争斗,这一章节的描述颇类似于封建制度下的掠夺战争。到最后,鲁滨逊按照资产阶级理想的社会结构模式,来运作整个小岛上的财富和资源。他缔结了契约并确立了法律,荒岛的管理终于进入有序的状态。作品用写实的笔触描写了鲁滨逊荒岛生活由原始走向文明的进程,正贴切地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概括。在18世纪思想启蒙主义者眼里,《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成为了他们社会哲学的形象化阐述。
二、结语
埃德加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就其创造真实的幻觉的能力而言,笛福是一个绝对的大师;就其‘庄严而冷静地说谎’的艺术而言,他所向无敌。”在《鲁滨逊漂流记》里,作为一位乐观自信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在那个思想运动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的年代,笛福要向世人传播的是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赞美人类通过勤奋劳动征服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壮举。笛福采用回忆录式的形式,运用写实手法,对鲁滨逊为开发荒岛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进行了具体、翔实和生动的交代,如遇到的困难、使用的工具、吸取的教训、耗费的时间、付出的代价等。这种十分具体而细微的描写,使一个虚构的故事显得那么真实,从而对当时读者的思想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鲁滨逊这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顽强斗争的精神,正是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精神世界的艺术再现。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魏颖超.论英国荒岛文学源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