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鱼牛图”想到的
2011-12-31吴枚荫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外出学习期间,笔者曾聆听过这样一则教育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鱼和青蛙都是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鱼儿问青蛙:“青蛙大哥,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说:“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比如说牛吧,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爱吃草、头上长着角、身上长着花斑和四条腿、有奶囊……”于是,鱼依照青蛙的描述立刻在脑海里形成了它所理解的牛的样子,既不像牛,也不像鱼。
大家看了可能会觉得奇怪,鱼的脑海里怎么会形成这种鱼不像鱼、牛不像牛的怪物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鱼儿在水里整天看到的都是鱼,从没有见过什么牛,在脑海中当然不会形成正确的牛的样子。
这里的鱼就好比是我们的学生,青蛙就好比是我们教师,牛好比是教学内容。这个教育故事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偏差,这跟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关系。
那么,如何避免学生出现此类错误?学生出现错误该如何帮助他们修正呢?
一、教学需要直观、形象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直观教学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实践也证明: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体验、主观能动的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为了使学生正确区分锐角和钝角,教师用课件出示古代作战用的长矛图,学生通过对两个不同的长矛图的观察,发现用锐角做的长矛比用钝角做的更尖锐、更锋利。这样,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就能非常直观、形象地理解,同时在脑海中建立深刻的表象。
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30°和40°,让学生们猜猜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从而巧妙地引出10°的单位角,并逐步把单位角集合成180°的半圆。随后又出示15°、75°、125°的角,“能用刚才18等份的半圆量角吗?”显然不能,由此引导学生将半圆进一步细分成180等份,就形成了一个量角器。直观、形象的演示和切身的操作体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交流空间,角的度量知识也自主构建而成。
二、学习需要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交流,需要及时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判断谁的体积大。学生有的说正方体体积大,有的说长方体体积大。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初步确定了两个测量方案:一是以小正方形为标准,分别量出两个物体的六个面能摆几个小正方形;二是以小正方体为单位,看看两个立体图形各能分成几个小正方体,再进行比较。由于体积单位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课堂中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案,不足为奇。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组测量,再讨论比较,通过反馈交流使学生感悟:第一种方案计算的其实是表面积,第二个方案测量的才是体积,那么测量所用的小正方体就是一种“体积单位”。
三、巧用错误生成精彩
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有时,学生的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面对学生错误时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华老师不但没有回避,而且将学生错误的作品一一展示,并让学生慢慢欣赏,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再集体评议,使学生找到正确画圆的要领。华老师这一创新的举措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起来,这难道不应该令我们反思吗?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