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2011-12-31江绿波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需的语文能力。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挖掘其潜能。
一、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将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级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让学生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围绕本次习作内容,都写些什么。比如,很多同学都写过“介绍自己”这类的习作,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写写双重人格的“两个我”,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一个真实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再比如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一类的作文,学生们往往想想便写,或者闭门造车。我们可以借鉴外国学生的写作方法,让学生采访与父母关系密切的人,如他们的父母、亲人、同事,获得第一手材料后再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更真实。
二、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相结合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很多习作内容源于生活,需要在观察中发现。有了内容,要想写好作文,还要靠精心地安排和组织材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里要平铺直叙、哪里要画龙点睛,都要想清楚。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除了心里做到有“谱”之外,还要看语言表达的功夫。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1.培养观察能力
首先,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要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小学生精细观察的能力不强,要悉心培养;二要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三要培养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四要养成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对身边事物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感。
2.培养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无非是想心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可见构思对于作文的重要性。想的过程,就是把思想、语言、写法合在一起思考的过程。想明白了,往往就能一气呵成写下来。训练小学生“想心思”,可以指导他们拟提纲,提纲可以帮助学生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有条理。
3.培养表达能力
这里主要指语言的表现力。这要靠两个积累: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范式的积累。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的是多读多背,还要求教师在课内外阅读中给学生“点化”。通过多读、多背、多练笔,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三、作文内容明确求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我们要通过作文教学,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作文内容。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
总之,作文教学,一定要从兴趣入手。首先是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然后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使人人都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其次要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最有益、最熟悉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真情实感等,从而达到求实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