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朗读训练

2011-12-31黄天胜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现不少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只注重讲读而忽视朗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年级都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范读,抛砖引玉
  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范读才起重要的作用,到了初中阶段没必要再进行范读了。其实,初中阶段教师的范读同样重要。教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范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迅速而形象地进入文章的意境中。要向学生讲清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有些文章或诗歌还有必要给学生讲一下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在听范读时就可以使学生对内容理解更到位,情感把握更准确。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备读。备读时,教师要逐句、逐段地琢磨它的意思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确定每句、每段的感情基调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音量的大小等。如笔者在教《沁园春·雪》时,教师先跟学生讲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朗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出本文豪迈的基调和磅礴的气势,然后再进行老师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读出的自然停顿和重轻音,读出真情实感来。教师再对学生读错的地方及时进行点拨、纠正,学生就会大胆模仿,主动练习。这样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读能力定能普遍提高。在范读课文时,也可采用听录音范读、学生范读等形式。有些写景的文章还可借助多媒体来进行。
  二、析句品词,以讲助读
  词语具有两重性,一是字面意,二是含义。含义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示出来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因大部分学生局限于生活经验不足,往往不易理解,从而形成朗读中的难点。我们教师需要扫除这些“拦路虎”,悉心向学生解释。教师把这些主要词语的含义讲明白了,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带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毫无疑问,学生较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经过反复练习能使每篇课文都读得别有趣味,引人入胜。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时,她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诚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三、方式灵活,兴趣盎然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尽可能避免齐读或大声读,应提倡轻读、个别读、相对快速读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检验每个学生的朗读效果。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方式也应因文而异,较难理解的课文,如《风筝》应采用教师先范读,再训练学生仿读为宜;《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春》这样描写景物的课文,宜采用轻快、欢乐的声调朗读……为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采用竞赛朗读;为集中学生注意力,可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轮流朗读等;可以通过学生个别朗读,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让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帮助;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用音乐渲染出朗读的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地朗读,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