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12-31陈建全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在一次教研会上,很多语文老师都说,语文真难教,学生提高也很难。但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会冲出瓶颈。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必须走好三步:
  一、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是小菜一碟。但常常事与愿违,你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究竟症结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它独特的魅力。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课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课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已经不知道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笔者认为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语文的学习大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例如寒假可以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
  二、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曾说过: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笔者曾看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是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几句简单的话道出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
  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多年以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只有两大题,一题是阅读部分,另一题是作文部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三、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习惯对于学生学习的好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笔者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同时,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俊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