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2011-12-31刘海平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一、课题的提出
  互动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Allwright把师生互动定义为语言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师生之间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交互作用和影响。Ellis根据互动目的不同,将互动分成以方法为目的、以信息为目的、以活动为目的、以系统框架为目的和以社会为目的五种类型。Seedhouse根据课堂模式不同将互动分为基于现实世界、基于课堂、基于任务和基于语言的四种类型。国内学者吴康宁等人根据互动主体不同将互动分成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三种类型。或根据师生行为属性的不同将互动分成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相互磋商型。总之,无论从什么层面与角度对“师生互动”进行界定,都可以看出它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教与学并进的活动过程。
  二、目前高中化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互动的形式单一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互动”就是上课提问、学生回答。可是仔细回顾我们的问题,大多都是选择性的,如“是不是啊”“对不对”之类的,而“为什么呢”却问得很少。真正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大多被我们教师自问自答给解决了,并没有让学生认真、深刻思考。如果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定义为“问——答”形式,那么这样的互动形式过于单一了。我们的学生似乎只是“动动嘴巴”。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动”眼睛观察、“动”耳朵倾听、“动”手操作、“动”脑子思考、“动”心体会等,这样的“动”才是全方位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没有意义的记忆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的。只有经过学生深刻思考的回答才具有意义,才能更深入了解和记忆,并加以运用。而如何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就是师生互动需要努力的目标。
  2.忽视了互动氛围的营造
  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动不起来的情况,以至于课程难以往前推进。学生的答案总不在点子上,或者和老师预设的答案有很大的出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者不予理睬。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忽视往往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再想“动”起来就很难了。教师一旦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就失去了与老师互动的意识。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无意间,忽略了良好互动氛围的创造。
  3.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层面、深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他们的认知水平没有显著的差距,他们之间的互动带来的效果有时甚至会超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三、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丰富互动形式
  毫无疑问,有效的“问——答”互动形式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互动形式。同时,我们也应该寻求师生互动的更多形式。如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来讲,甚至将课堂交给学生。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以一节《物质的量》习题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做习题、老师讲解,最后进行小结来完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承担学习帮助者的只有老师。学生很少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很难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提升认识。这种“学生跟着老师学”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该不断地与老师的想法进行碰撞,与其他同学进行碰撞,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尝试实践如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一小组完成相应的任务。如小组1完成有关物质的量的习题练习,然后第1小组的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让学优生带领其他学生学习,共同解决难点,并在小组内完成总结、归纳等工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团结合作,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分组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模式。一旦学生遇到通过小组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向老师请教。同时,让其他小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各小组将自己学习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提出疑问,然后由进行演示的同学解释并回答问题。
  2.改变角色,营造互动的氛围
  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氛围的营造并不是简单地和学生说“你们提问吧”这样的空话,我们应该用实际的行动来告诉学生“你需要提出疑问”“你可以向大家展示你思考的结果”“学习需要你的参与”“学习需要你进行交流与讨论”等。如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说:“我还真的不知道了,哪位学生能够说给我听听?”这样的话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也可以播放学生喜欢的、快节奏的音乐,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他们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信心很重要,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保护,所以无论学生的问题多么偏离教师预先的设想,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思考,如“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你可以课后继续查阅资料”“你很聪明,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等。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Obser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London:Longman,1988.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吴文超.试论中学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J].教育科学,2008,(159).
  [4]丛达.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6,(12).
  [5]王红军.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关系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4).
  [6]陈再琼.课堂教学互动刍议[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2010级教育硕士,现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