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其应对办法

2011-12-31曾德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由量到质的人才竞争,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尽快从根本上打破封闭、半封闭的旧框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发展观,树立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人才质量观。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重视作文教学模式、方式的丰富性和互补性,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形成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格局。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以及如何走出误区等方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会觉得肚中无货,畏而远之,应付了事,长期下去,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步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l)作文教学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大。虽然初中语文教材几经改版,日趋完善,但仍缺少一套完整的作文同步指导与训练。而各类作文选却是满天飞,质量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缺乏明确的目标思想和系统意识,根本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脱离了新世纪的具体实际,未能做到有的放矢。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作文教学的创新是语文教改的窗口。
  (3)作文设计呆板枯燥,缺乏真情实感。一方面不能反映瞬息万变、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代活水注不进作文教学的死水中;另一方面又牵强附会,不论什么题目总要联系当前的形势。
  (4)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造成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作文的批改和评讲工作,马虎应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作为语文教师,应正视这一问题,分析其原因,改进方式和方法,从根本上走出误区,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首先,从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每一学年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不同的,七年级侧重在记叙文,八年级转向说明文,到了九年级则将重点放在了议论文上。教师要明确这一时期作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和各学段训练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初中生成长的特殊性,从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中走出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代中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宣泄,需要慰藉,作文是他们的情感通道之一,教师是他们的诉求对象之一,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极为充分。因此,应把作文教学定位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主张学生作文有讲真话的权力,即不在作文指导批语及评讲中钳制他们的思想观念,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而是让他们真实地反映他们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样,作文教学就能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初中学生活泼伶俐,思想较活跃,反应较迅速,但一上作文课,学生便陷入无话可说、无处下笔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指导好,二是学生不善思考。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导”与“思”上多下功夫。
  导入文题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中启发学生谈身边事、身边人、心中情,使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勤做记录,善于积累,就会拥有永远写不完的素材,说不定信手拈来的,就是一篇原汁原味的好文章。这正如古人所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曹植七步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都源于灵感。灵感如不及时捕捉,则稍纵即逝,学会用最简洁的词语把灵感思维的轨迹记录下来,就是写作的提纲。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加上捕捉住了灵感,再精心地去谋篇布局,文章就会脱颖而出。因此,教师应善导,学生要善思。也就是说,教师导入学生所喜欢的东西,学生才会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再次,指导学生摒弃定向思维的陋习,对文题进行角度透视。面对具体文题,学生容易受定向思维的局限,只见一斑不见全豹,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多角度透视。
  所谓多角度透视,就是全面分析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找出可以进行写作的各个角度,从中筛选出最优一个,观全豹而写一斑。通过对材料的分析、透视,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多种角度中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一种来写,闪现创造的火花,就会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来。但写这类文章要注意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最后,坚持正面教育,认真批改作文,做学生的贴心人,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自尊心极强,渴望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希望老师能看到他们作文中的长处。因此,在作文评改中,切忌不能因为学生作文水平低而应付了事。应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使学生不断改善写作行为,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笔者认为批改作文应注意几点:
  (1)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格外珍惜,教师如对学生的作文改得太多,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影响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宜采取“精批少改”为好,先对学生作文中字、词、句、篇等有毛病的地方做上记号,加上评语,再发回去要求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再检查修改情况。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方法。
  (2)精心写好评语,把爱心献给学生。既然是“精批少改”,就应精心写好评语,通过评语,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爱护学生的感情传达出去。而对学生的优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不要随意拔高优点,更忌夸大缺点。应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特别是对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主要是努力找出他们作文中的优点,注意从前后比较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热情地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用词的分寸,评语要尽可能表达出自己诚恳的态度,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意见。
  (3)教师的评改应发挥其引导的作用。即提倡什么、允许什么、反对什么,这一系列思想导向、价值导向、道德导向问题,应在作文批改与讲评中寻机解决。笔者常在作文评语中提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有一次,有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并沾沾自喜地列举了自己得了便宜的小聪明。笔者在评语中写上:“可知‘笃实宽厚’?此乃中华民族十大美德之一。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希望你以实为本,见素抱朴。”这个学生好问,笔者知道他对“见素抱朴”一词会有疑问。果然,他拿了作文本来问我。笔者便由道家主张的最高境界说起,阐明了立身行事的主张。学生默坐静听。过不多久,他居然在校文学社社刊上发表了一篇《老实是福》的文章。可见,老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抓好作文评讲。评讲是作文评改中重要的一环,评讲中,在指出缺点时,不要忘了总结优点,把学生中写得较好的作文拿到班上朗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提供赶超的目标。评讲时,表扬面尽量宽一些,千万不要在班上宣读差的作文。如果大部分学生心中树起自我保护的壁垒,就不可能提高整体写作水平了。解决问题时,也不能面面俱到,每次评讲时要有计划地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天才来自勤奋,勤奋来自兴趣。只要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树立发展的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步入一个联系实际、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的轨道,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那么,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相长也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