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让童心飞扬
2011-12-31邱鲜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直到笔者从教十年后才慢慢体会出其中的含义。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然后再让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这样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好课文、用“活”课本。
一、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语文这门课的知识不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比如在学习课文《我的家乡》时,笔者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文中的夸家乡和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与家长、朋友的访谈,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指导学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为源头,挖掘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寓教于乐,游戏学习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可能一整堂课都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使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的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堂上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字的部件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游戏学习。
三、主动参与,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画杨桃》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杨桃到底是什么形状”时,能让学生领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的意思。另外,教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养成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又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预习时,让学生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等方式解决拼音、组词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习尽量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把它转化成新课标所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笔者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即教师放手得太多,不易于调控;学生之间缺少合作,自私自利的品性与语文人性化教学相悖;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于是笔者大胆地采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的方法,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识字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会枯燥,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笔者先用命令的方式让学生两两合作,确立“一帮一互”小组,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如果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未来的憧憬。使学生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