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人气”与教育目标

2011-12-31李晓亮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8期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开始在初一年级英语、体育两门课程中试点“学生选老师”。学校根据学生的投票,确定教师的工作安排。此举在教师圈内引起不少争议和讨论,毁誉参半。
  支持者认为,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老师落选就意味着没有学生可教,在此压力下,每个老师都会在课程质量上下更多的功夫;而反对者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则是,教师的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坚持一定的教学规律,而不是讨孩子们喜欢。在这一评价方式的引导下,如果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趣味,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诚然,教师之职,即为传道、授业、解惑。一名教师是否称职、是否优秀、是否有实力有魅力,就得让教学成果说话。但我同时也认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其教学手法是否与学生的兴趣吻合,并不矛盾。
  “红烛”“春蚕”一直以来就是教师的御用形象,但在多元化的今天,这种色调稍显单一古板。“学生选老师”的评选,意味着对教师的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我们除了要看到教师的辛酸与可敬,也要看到他们的精彩与可爱。惟有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增长知识,寓教于乐,使学习真正变成一件乐事,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赢得学生的认可,并非一定要低级迎合,而是可以高级引导的。主动权其实还是掌握在教师一方手中的,不存在上述忧虑。
  快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要想技压群雄赢得学生拥护,绝非倚靠俊朗靓丽的外表,而必定要以综合魅力俘获广大学生。他们只有依靠博闻广识、多才多艺,加上教学热情高涨、课堂氛围轻松幽默,才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为自己投上一票。以这样的方式评选出的结果,即使看起来与“常理”有出入,我们也不能妄加指责。毕竟,我们脑子里固有的“优秀教师模具”需要适时更新升级。
  那些入选的新生代教师,之所以广为学生所喜,自有其成功之处。因此,那些对此有些不屑,“赛课”不幸失利,心情“有一点失落”的教师们,不妨屈尊和入选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一些有益的交流探讨。这对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支持率”和“人气”,以及和谐师生关系、增进良性互动,都不无裨益。
  动感的“人气”和严肃的教育目标并不相悖。现代社会,教育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服务,推进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重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课程和教师选择的自由度。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要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要给学生多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师生配置上由“包办婚姻”变成“自由恋爱”,会让我们看见中国教育更为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