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复合型通胀的成因与对策
2011-12-31于祖尧
银行家 2011年9期
我国经济深陷高通胀泥潭已有半年之久,货币当局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然调整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也收效甚微。通胀形势的恶化事关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目前学界与政界对这场劫难都在认真反思。只有将通胀问题置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与特殊背景下进行分析,摆脱新自由主义教条的羁绊,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此番通胀的成因和特点
天量货币投放造成恶果
近年来,一些人中了“GDP主义”的邪,迷上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金融创新”的旗号下,指望依靠超经济投放货币,刺激经济超高速增长,甚至想依靠它摆脱经济衰退、化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2009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波及到我国,引起出口下降、加工贸易陷入困境等问题,沿海地区企业出现倒闭潮,“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依附性发展战略难以为继。面对如此境遇,我们本应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把调整和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战略作为第一要务,乘西方身陷危机、有求于我的特殊机遇发展自己。但是,我们却把“保增长”、“同舟共济”摆在首位,比照西方“量化宽松”的药方,向市场投注了20万亿元的天量货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原先计划安排,如果2009年M2增幅为17%左右,就不至于出现流动性过剩。实际情况却是当年M2猛增了27.5%,达到60.62万亿元,为当年GDP的1.8倍,货币增速同时创造了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
天量货币投放确实收到了保增长和救市的效果。2009年我国GDP增长9.2%,率先走出衰退,美国财政因中国大量购进美国国债而免于破产,日、韩等国亦获益非浅,世界舆论对中国一片赞扬,确实令人陶醉。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面。敞开口子放贷、巨额投资,造成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加剧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总是,使投资与消费等的关系更加扭曲,为高通胀埋下了隐患,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新的障碍。
民间游资充斥市场
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游荡的,除了银行体系投放的资金之外,还有规模巨大、不受央行监控的民间游资。根据央行的资料,目前银行信贷外的各类融资规模已接近甚至超过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民间游资异常巨大。仅在浙江温州地区,民间游资就不少于6000亿元。它时而冲向小煤窑,时而投向房地产,时而转向股市,时而在古玩市场上兴风作浪,是民间高利贷的主要资金来源,始终牢牢占据民间高利贷资本主阵地。若央行收紧银根,正好给它提供了高利放贷之机;若央行放松银根,游资则大规模转战股市。任何调控政策和货币控制措施对它都奈何不得。
强制结汇制度埋下通胀隐患
我国金融业改革实行稳步渐进、分步开放的策略。即先实现经常4eW6Zpc1jCAJcLBV8vW0fe0aXlpxsHNkQXVwJaDugMY=项目人民币自由兑换,管住资本项目;后视条件许可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一放一管”的政策,使我国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避免了重蹈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的覆辙。但随着我国跃入贸易大国之列,外汇收入大量增长,现行强制结汇制度成为央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因素。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2万亿美元,相应增发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近20万亿元,2011年上半年新增外汇占款超过1.9万亿元。在政府实施扩张型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整体过剩的情况下,强制结汇制度火上加油,导致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有人认为现在正是开放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好时机,但开放资本市场不能只讲必要性,必须重视客观条件。不顾及客观经济条件的许可,盲目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一旦发生金融和经济危机,就可能把改革开放30年建设成果化为乌有。现在,我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巨额外汇结存已成为沉重的包袱。自转向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一方面收紧银根、收缩流动性,另一方面同时由于外贸顺差扩大、外汇结存规模继续增长,相应地基础货币投放量迅速增加。这种互相矛盾的政策,看来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猪成为只是泛市场化的“替罪羊”
猪肉质美味佳,是民众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但是,这些年它却被称为推高CPI的“祸首”。把涨价的罪名加在猪的头上,实在有点冤。其实,这是泛市场化、自由化惹的祸。
农业天生就是特殊的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生产环境的限制,市场难以左右其变化,政府对它也是又爱又怕。近30年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被引入了误区:一是盲目推行泛市场化政策,天真地认为靠市场就能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把弱质产业交给市场。二是推行个体经营方式,造成社会化大市场和个体经营方式的矛盾,加剧了农业生产分散化、弱质化的问题。三是轻率地废止了曾在国际上受到好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类房地产项目、开发区项目导致优质农田大规模减少,失地农民数量迅猛扩大。四是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向非农业和城市倾斜,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未修,新项目资金又被“铁公基”挤占。
因此,30年高速发展并未改变中国农业的脆弱性,没能使农业摆脱自然和经济周期的困扰。在农地面积不断减少,饲料价格、养猪的水电气暖成本等不断抬升的情况下,猪肉价格的上涨具有客观必然在。将猪列为推高CPI的罪魁祸首实在不公。
治理通胀面临阻力
国际经济环境非常险峻
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从经济运行到产业结构变化、从发展战略到制度法规,都融入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无论在深度、广度上都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甚至当今世界其他国家亦无法比拟。
在全球化背景下,所谓“输入性通胀”问题是躲不过去的难题。2010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周边邻国也相继出现了恶性通胀的苗头,东南亚各国从消费品、农产品到工业品、燃料价格普遍上涨,各国政府正在为此苦恼。我国长期推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工贸易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被少数跨国公司垄断的条件下,我国作为世界原料、能源、材料的需求大国,完全受制于人,定价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但铁矿石价格却被世界三大巨头所垄断。铁矿石生产成本每吨仅为40~50美元,但现在到岸价已涨到每吨180美元左右。此番CPI上涨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PPI上涨7.1%,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更令人忧虑的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至今尚未走出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阴霾。美国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7月高达9.2%;消费不振,市场无起色,房地产行业持续衰退;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两党为提高国债问题争议不休。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虽可刺激经济增长于一时,但它的负面影响却在逐渐显露。美国政府正在用各种手段转嫁美元危机和财政危机,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美国政府还在千方百计维持摇摇欲坠的美元霸权地位。同时,欧美政要纷纷表示对欧美债务问题进一步扩散的忧虑,担心可能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有舆论认为,美国可能步日本后尘,重蹈“失去的十年”的覆辙,其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债务国,我们必须对此密切关注。
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长期并存
高通胀表明总需求膨胀,供求失衡。要抑制通胀,必须抑制需求,增加供给,求得总量平衡。我国经济的结构矛盾非常尖锐,最主要的问题是加工工业和某些原材料工业产能严重过剩。有资料表明,在我国24个行业中,产能过剩的有21个,遍及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风电设备、水泥、纺织、电子通讯、服装、玩具等行业。
与产能过剩并存的,还有城市房地产业的巨大泡沫。一方面由于房价过高、居民购买力不能承受造成住房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城市出现大量的“蚁族”、“房奴”,严重恶化了经济改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房价连年飚涨,住房投机炒作成风,房屋空置率不断攀高。从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售比等衡量房地产泡沫化程度的指标来看,我国已是全球房地产泡沫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潜藏着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与此同时,购买力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始终是我国经济中久治不愈的顽症。原因有三:一是居民在国民可支配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2000~2009年由65%降到55%。二是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2000~2009年占人口10%的最低收入人群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7.8%,而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长率却达到15%。三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1990年为53.4%,2009年降为46.6%,20年间下降了6.8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3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8.6倍,但劳动者分享到的经济繁荣的福祉非常有限,按照联合国标准贫困人员尚有2.5亿人,“不公平增长”导致普通民众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高增长、低收入;高投资、低消费;产能过剩、消费乏力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改革开放30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创现代经济史上的奇迹,似乎中国经济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为生产而生产,与人的消费需求相脱节的生产注定是要衰亡的。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相对萎缩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也就是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长期并存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适应社会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一面,又有与社会生产力相矛盾的一面。只有正确处理这对矛盾,才能推动我国经济高效、协调、持续发展。
经济重大转折时期的阵痛
在土地及其他经济资源等严重透支的特殊环境下,受货币超量投放因素推动和农产品、劳动力价格及资源品价格上涨的迭加影响,本轮通胀持续时间可能更长,通胀周期终止后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态势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日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
本轮通胀发生及治理过程中,资源、货币及物价演变态势将逐步改变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宏观政策需要充分估计未来经济增长态势的转变问题。今后,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前30年一样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需求约束、资源约束及外部环境约束都不断加剧,预计本轮通胀周期结束后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中低速增长周期。
从未来发展前景看,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式的低物价、高工资的经济模式。美国拥有美元霸权,可以用无限印制的美元钞票换取全球廉价的出口商品,可以通过各类手段转嫁通胀压力,居民享受高工资、低物价的福利。未来中国也很难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高工资、高物价的经济模式。除了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格局恶化、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等所谓“中国模式”的自身因素外,还因为中国劳动力将长期持续过剩。最近30年中,中国出现劳动力供给短缺、劳动力供求状况逆转的情况实际上是不现实的,高工资发展对中国而言可能性很低。
本轮通胀周期结束后,CPI同比增长率会回落,但物价G8WNRDIGG6laOF30xmZaDg==不可能再降到通胀发生前的水平,仍将维持在高位,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均衡价格体系。居民基本生活支出数额将大幅抬升,居民财富将显著缩水,高物价将成为长期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制约因素。中国经济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低工资、低增长、高物价的发展格局,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还很容易再次现出高通胀问题。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严峻性将会更大,需要为30年高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缴付巨额成本,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可能阶段性激化。
几点简要结论
一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高通胀不是单纯的货币现象,而是在我国当前国内和国际背景下发生的特殊的复合型通胀,是多种特殊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解决日前严重的高通胀问题,必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单纯靠货币政策,最多只能暂时抑制CPI的涨势,还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累积已久的深层次矛盾。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解放思想,从西方教条陈规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依据我国国情寻求新路。
二是我国经济30年超常规、超高速增长是以忽视资源、生态、财经、人力资源承受力为代价实现的,是“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需全面转型,经济结构亟需优化调整。在转型期,我国经济增速应当降到经济、生态、群众负担所能承受的限度,把更多资源用于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使得我国未来的经济能协调、高效、稳步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定回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为此,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战略及模式等方面,都要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观,将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为前提。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否则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永远无法摆脱跟在发达国家屁股后面爬行的处境,就只能把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成果拱手让给他人。最近,有人提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发展道路,即中国不仅应当充当“世界工厂”,还应当成为“世界市场”。这是一条把我国引上灾难的不归之路。
四是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调整期。本轮通胀周期结束后,CPI同比增长率会回落,但物价不可能再降到通胀前的水平,居民基本生活支出数额将大幅抬升,居民财富将显著缩水。资源、货币及物价形势将逐步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未来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低工资、低增长、高物价、高通胀的特殊情况。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可能阶段性激化,这个矛盾既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走出不良循环,又阻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还导致社会不稳定。中国经济将步入新的增长阶段,对这一发展态势必须要有清醒的估计和足够的准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