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载史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

2011-12-31葛美菊

档案天地 2011年8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解放军陆军的一个工程技术兵种,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它担负着工程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
  这支英雄的部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在步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广大的铁道兵指战员,为我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铁路建设,英勇奋斗了35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一、解放战争,
  铁道兵横空出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前身是东北人民解放军护路军,而当初的护路军“头领”苏进却是个“光杆司令”。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的苏进后来回忆说:“1946年5月25日,国民党军队沿中长铁路北犯。我奉命率领回民支队和松江军区工兵排炸毁松花江大桥,阻止敌人过江。完成任务后,我们乘专列返回哈尔滨车站。一下车就看到车站贵宾室大门侧边墙壁上贴有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布告,任命我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负责指挥、调度军事运输事宜和维护铁路安全秩序。如有不听从铁道司令指挥、调度,阻碍铁路正常运行,造成重大事故者,准予从严惩处,希望各部队切实遵照执行。这突如其来的任命,使我这个光杆司令仓促地投入战斗。”
  铁道司令部成立后,苏进手下开始只有几名参谋人员和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警卫团抽调的一个连,负责执行纠察任务。
  1946年下半年,为加强铁道司令部的建设,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将有铁道游击队之称的回民支队调属铁道司令部,接着又相继成立了护路军第一团,驻绥化;第二团,驻牡丹江;第三团,驻哈尔滨。各团以营连为单位分布在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地区,防范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保障列车畅通无阻,并配合铁路员工参加抢修铁路、桥梁的任务。
  为加强铁路沿线警卫巡逻任务,不久又成立了装甲列车大队,下辖两个中队。每列装甲车上配有火炮1门,机枪6挺,高射机枪3挺,探照灯2部。他们巡逻在漫长的铁路线上,有力地保障了铁路沿线的安全。
  1946年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苏进任书记,驻地在哈尔滨。下辖东满护路军司令部、西满护路军司令部,共有7个步兵团、1个回民支队、1个装甲列车大队。后来又成立了中部护路军司令部、南满护路军司令部,总兵力达8599人,分布在东、西、南、北满的铁路线上,维护铁路安全。
  铁道司令部成立后,组织抢修了陶赖昭松花江铁路大桥,将中长铁路和哈长铁路段的双轨连接起来,发挥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和土匪对铁路的破坏及抢劫物资等行为,起到了铁道卫士的作用。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1200名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并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为局长,苏进为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纵队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卫生部、供给部、材料部和厂务部。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共计官兵17104人。
  铁道纵队成立后,全力抢修东北、华北地区的铁路,支援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1个装甲列车纵队。后来整编为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30517人。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成为铁道部队的口号。从1948年夏到1949年底,铁道部队广大官兵与铁路员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抢修任务,全国遭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几条主要铁路干线均已通车。据统计,这期间共修复线路1629公里,桥梁976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复信号232站,为解放军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保障。为战后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建国初期,
  铁道兵司令部诞生
  
  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9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专门接见了即将出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并亲笔为《铁道兵》报题写了“铁道兵”三个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为《铁道兵》报题词:“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铁道兵而奋斗!”
  195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和计划处、军法处、财务处。
  铁道兵司令部成立时,编制10个师、1个独立团、1所学校、2所文化速成中学,兵力10万人。铁道兵后来发展到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2所院校,总兵力达到40余万。
  铁道兵司令部成立后,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铁路修建的任务,中央军委又多次对铁道兵进行了扩编和缩编。
  1956年1月下旬,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与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订了《铁道兵执行国家15年铁路建设远景计划》协议书。按照这个计划,铁道兵将新建铁路63条,总长为23313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的42%;修复铁路7条,总长为965公里。
  8月24日,国防部批复铁道兵成立两个军,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军、第二军。据此,1956年9月1日铁道兵第一军正式组建,解放军铁道兵从此有了军的建制。当年11月23日,铁道兵第二军开始组建。在筹建过程中,1957年4月6日,国防部又发布命令撤销了铁道兵第二军的番号。为此,铁道兵第二军停止了组建工作。
  1959年初,国家开始缩减基本建设规模,许多铁路建设工程缩减规模,有的停建。6月20日,总参谋部批准铁道兵进行整编,定额为12万人,下辖11个师、2所学校。铁道兵领导机关总称“铁道兵兵部”。
  1962年5月,国家把修建森林铁路、公路的任务交给铁道兵,于是铁道兵又进行了扩编。
  1962年11月11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对铁道兵的性质、编制体制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周恩来说,铁道兵9000人的师,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这样怎么行呢?军队搞建设也要为国家积累,要从性质、编制上彻底加以改革。铁道兵要按修铁路的工程部队性质确定编制、工作制度。
  会上,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对铁道兵的意见:“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性质,无论平时、战时,都是执行工程任务,是工程部队,不是战斗部队。”周恩来针对铁道兵官多兵少、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时间占用多,施工时间短等问题指出,铁道兵军官比例应该是10%,新兵训练3个月,与作战部队应有区别,每年施工220天,还应该再多一些。
  12月20日,中央军委为铁道兵增补10万新兵。4个铁道师各组建一个线路隧道团。铁道兵参加的林业工程主要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此时,铁道兵的总兵员达20.4万人。
  1964年5月30日,铁道兵司令部向周恩来报告铁道兵扩编10万人修建林业铁路的情况和体会。报告说,铁道兵经过精简整编,军官比例由22.1%降到9.95%,生产人员比例由72%上升到81.4%,年施工可达240天。看了报告,周恩来非常满意,并做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员长提议使用铁道兵修。”三个多月后,铁道兵又迎来了大扩编。
  
  1964年9月18日,为加速国防工程和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扩编14.4万人,总兵员达到37.2万人,共有13个师、60个师属团,3个独立团。其中5个师担负成昆铁路建设。
  后来,根据建设北京地铁、援越抗美铁路修建等任务,又组建了铁道兵第十四师、第十五师,为出国的铁道兵部队配备了高炮团。到1974年底,铁道兵共有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学校、3所野战医院、1个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总员额达到43万人,是铁道兵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
  1976年1月,担负北京地铁施工任务的铁道兵第十二师、第十五师和仓库、机修厂等8个单位的5.3万人改为基建工程兵,脱离铁道兵建制。
  从1980年开始,铁道兵开始缩编。当年4月8日,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铁道兵撤销了9个团。当年8月28日,总参谋部通知铁道兵,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铁道兵按现行编制37万人缩减去17万人,保留约20万人。
  到1981年4月,铁道兵完成了缩编任务。13个铁道师缩编合并成10个师,铁道兵机关减少人员30%,3个独立团合并成2个,3所院校保留了2所,保留兵员总数为20万。
  
  三、抗美援朝,
  铁道兵建功沙场
  
  1950年11月,铁道兵团开赴朝鲜战场,担负工程保障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军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滕代远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员,吕正操兼副司令员,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员。此外,还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张明远任政治委员,志愿军有3个铁道师、2个铁道团约2万人参战,后又有6个铁道师参战。
  抗美援朝初期,铁道兵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志愿军没有航空兵参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美军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不需战斗机护航,肆意低空追射道路上的朝鲜车辆和行人。志愿军入朝时,共有汽车1300辆,20天内被美军飞机炸毁600余辆,志愿军后勤供应陷入严重困境。朝鲜战争中,美军始终把破坏志愿军铁路补给线作为实现其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轰炸与反轰炸、破坏与抢修的长期反复,构成了这场战争在铁路线上的主要斗争特点。
  原铁道兵副政委崔田民提供了两组数字,充分反映出美军的野蛮、疯狂和志愿军铁道兵的英勇、顽强:
  “自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停战的33个月中,敌人集中侵朝空军70%左右的兵力,对我铁路交通线进行狂轰滥炸,共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枚,即在通车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落弹一枚,相当于二战期间德国投在英国本土炸弹的1.5倍。累计破坏桥梁1607座次,线路15564处次,给水165处次,通信线路2952条公里,隧道89座次。1951年夏,朝鲜又遇数十年未有的洪水泛滥。敌机的轰炸和洪水灾害给铁路造成了严重破坏。”
  “志愿军铁道兵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共计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延长129公里;便线便桥128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座次,延长161公里;通信线路20994条公里;并新建铁路213公里,取得了反轰炸和抗洪斗争的胜利。铁路通车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抢修、抢建铁路、桥梁,使铁路运力比战争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铁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牺牲,2881名官兵负伤,涌现了杨连弟等一大批英模,1.21万人立功。
  美国空军发言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率地讲,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四、援越抗美,
  铁道兵血洒邻邦
  
  援越抗美战争,是解放军铁道兵第二次与美军交锋,为越南人民的解放战争抢修、抢建铁路、公路,立下了新的丰功伟绩。
  根据越南政府的请求,中越两国政府于1965年4月27日签订了《关于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根据议定书,总参谋部于l965年4月18日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入越执行上述任务。铁道兵奉命以第二师、第十三师为主先后组成了援越工程部队第一支队和第六支队,分别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和“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后来两个支队统称“中国后勤部队”,并配属了高炮团。后来又组建了援越铁道兵第十团、铁道兵第十二师五十八团并相继赴越。
  中国铁道兵冒着美军的野蛮轰炸,视死如归。在越池大桥的抢修中,第一支队300多名官兵突然遭到美军几十架飞机的轰炸扫射,30多人负伤、牺牲,但官兵仍坚持抢修,直至大桥通车。在保卫谅山铁路咽喉的抢修任务中,排长高守成在拆除定时炸弹时光荣牺牲,班长王登高继续完成拆弹任务,经过14个小时冒死奋战,终于排除了所有定时炸弹,保证了施工安全。
  正是凭着这种英勇献身的精神,在持续两年多的反轰炸抢修斗争中,中国铁道兵先后完成抢修桥梁181座次,车站379站次,线路690处次。从1965年12月起到胜利回国止,全线通车596天,占总天数的70.1%,主要干线的北线全线通车813天,占总天数的86.3%。此外,配属铁道兵第一支队的高射机枪分队对空作战668次,击落击伤美军飞机254架,其中击落119架,击伤135架,俘虏美军飞行员8名。
  但中国铁道兵也付出了生命和流血的代价,392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在越南国土上;1862名官兵光荣负伤,许多人终身残疾。越南领袖胡志明曾深情地对中国铁道兵说:“你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越南人民打美帝,我代表越南人民感谢你们,感谢毛主席!”越南政府评价中国铁道兵:“你们以排山倒海的彻底革命精神,冲破一切困难,给我们开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
  
  五、开山筑路,
  铁道兵功勋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建设,几乎都有铁道兵官兵洒下的汗水甚至献出的生命。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铁道兵兴建的第一条铁路是鹰厦线,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线。从朝鲜战场归国后,尚未洗去征尘的志愿军铁道兵受命开赴厦门。
  当时,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决定,铁道兵团和6个志愿军铁道工程师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92年5月,当年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回忆说:“鹰厦铁路起自江西鹰潭,穿越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脉,沿富屯溪、沙溪、九龙江3条大河流,直达海防前哨厦门,全长697公里。”
  “修建这条铁路,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福建人民盼望这条铁路盼了整整50年。早在1906年清光绪末年,福建就曾成立官商合办的‘铁路公司’,发行‘铁路股票’,向海外侨胞大量募捐修路,但终因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铁路工程浩大,说说容易,修起来难。闽赣铁路公司花了4年时间修了一条28公里的铁路,名义上叫‘漳厦铁路’,但‘东不到海,西不到江(九江)’,而且路基质量很差,火车慢得像牛车,没人愿坐,不久连这条小铁路也停办了,轨也拆了,路基也毁了,所以直到解放时福建还不通铁路。这种情况对于面对台湾、地处前线的福建是不利的。周恩来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解决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及台湾问题,要看‘二王’:一个是王炳南在华沙和美国谈判;一个是王震率领10万大军修建鹰厦铁路。”
  
  “修建鹰厦线关键是填海问题。”王震将军回忆说。
  厦门离台湾很近,站在日光岩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门岛和大担、二担岛。300年前,郑成功就是以此基地收复台湾的。但厦门本身是一孤岛,与大陆隔着一条厦门海峡,铁路要真正通到厦门,必须填海。这在当时难度很大。
  为做好填海工程,由铁道兵第七师和厦门市共同组成海堤工程指挥部,动员3000名民工,近百条船只,并调集高炮部队在两岸掩护,从近海的小岛上开山采石,装成石笼,运到海上填海筑堤。
  铁道兵和船工、民工任凭风大浪急,敌机骚扰,驾着载石帆船,喊着号子,乘风破浪,迎着潮水浪尖抛石填海。海上百舸争流,潮起石落,水柱冲天,颇为壮观。一年多时间,就填起了一条火车、汽车并行的长5公里、宽19米的海上长堤。
  1956年12月9日,铺轨队通过海堤到达厦门,仅用了22个月时间就提前修通了这条近700公里的鹰厦铁路。
  在鹰厦铁路完工后,铁道兵先后为祖国修建了许多铁路,可圈可点的有七大工程: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
  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时期,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
  
  六、兵种撤销——
  共和国不会忘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铁道兵是否在解放军序列中保留的问题,经过许多争论和曲折,最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才决定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
  1975年,中央军委初步拟定铁道兵只保留14万人,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其人员不计入军队定额,全部经费由国家工程费支付。工程技术业务受铁道部指导,工程计划、机械装备、材料、财务等均由铁道部统一归口。但铁道兵党委在讨论这一方案时,绝大多数同志不同意归口铁道部,最终这一方案没有实行。
  1978年10月,为了减轻军费负担,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全部费用在军队总定额外单独计算,从国家铁路工程费开支,但仍属军队序列”。根据这一决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总后勤部决定,从1979年起,铁道兵的经费同国防费分开,所需经费从国家铁路工程费中开支。于是,铁道兵在国家下达的铁路修建任务“吃不饱”时,主动承担国家铁路计划外的建设任务,努力实现铁道兵军费自给。1979年铁道兵经费自给率为78.4%,到1981年实现了全部自给,并略有结余。从此,军费开支不再包括铁道兵,为军队减轻了经费负担。
  1980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铁道兵裁减兵员17万人,撤销了3个军级指挥部,减少了3个师的建制,每个师也由5个团改为4个团,各级机关也相应进行了压缩。这是铁道兵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缩减。
  1981年10月30日,杨尚昆在驻京部队军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了邓小平关于部队大量精简的指示,要求各大单位组织讨论。铁道兵军以上干部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根据铁道兵战时和平时担负的任务,铁道兵应予保留,但要减人。同时,提出了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合并的方案。两支队伍合并后,仍称军委铁道兵,属于军队系列,但不占定额,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吃军费。执行军队条令条例和供应标准,军需供给、干部任免、征兵退伍等仍按原方式不变,对口实行。各工程局的职工待遇不变,干部按原规定或委托铁道兵任免,铁道兵执行工程任务接受铁道部领导,其费用由铁道建设费开支,国家计划列铁道兵一个户头。
  但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怎么合?是兵改工,还是工改兵?尚未最后解决。
  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1992年7月回忆说:
  1982年1月31日,我前往杨得志同志住地。当走进他的办公室后,我直截了当地问他:“大家都传铁道兵这回要脱军装,和军队脱钩,有没有这回事?”
  杨得志若有所思,略顿片刻,点了点头说:“是的。”接着,他简单给我讲了一个情况。听完他讲的情况后,我内心很不平静。
  1982年2月4日上午,我在铁道兵常委会上对大家说:“小平同志已经拍板,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与军队脱钩,脱军装。基建工程兵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
  会议经过一天的发言讨论,最后大家表示:党中央、军委正式决定了我们就坚决执行。但大家一致建议保留铁道兵,以铁道兵党委集体意见,呈报军委邓主席。
  陈再道将军接着回忆说:
  1982年2月16日,我接到通知,说明天张震副总参谋长约我谈话。我建议吕正操、旷伏兆两位政委也参加。第二天上午,张震代表军委、总部向我们传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我们汇报了铁道兵党委讨论的意见,并将以司令员、政委名义写给邓主席的报告交他转呈。张震同志表示,一定把你们的意见和报告转达到。
  1982年3月25日,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召集我和两位政委以及铁道部刘建章、刘林祥同志开会,传达了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杨尚昆同志说,撤销铁道兵的建制,已经决定了。铁道兵脱离军委,脱军装,合到铁道部。我们把你们的意见向军委邓主席作了汇报。说到要求保留铁道兵时,邓主席说,撤销铁道兵已经定了,这没有二话可讲。当汇报到打起仗来还需要铁道兵时,邓主席说,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当汇报到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负盈亏,不增加国家负担时,邓主席说,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实行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
  至此,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大局最后敲定。
  1982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
  1983年2月1日,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但铁道兵部队的功绩,却永远留在解放军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