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派饭
2011-12-31王琳
档案天地 2011年8期
提起“吃派饭”,对于现在农村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不陌生。在我国解放后的30年里轰轰烈烈开展的各项基层运动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工作队下乡来,贫下中农笑颜开”,这是当年下基层工作队受到农民欢迎的一种场景。“吃派饭”一词与这些工作队是紧密相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为了在政治上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制度,为了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新关系,为了在文化上形成社会主义新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全国开展了一连串的政治运动。诸如,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运动、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三反运动、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五反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对右倾思想运动、增产节约运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名四清运动,在城市叫五反运动)、增产节约运动、文化大革命、批判四人帮,等等。
在这一系列的基层政治运动中,为了广泛发动群众,上级机关通常要派出工作队,深入基层动员群众。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广大农村没有招待客人的饭店。为了解决工作队成员的生活问题,“吃派饭”这一约定俗成的生活制度随之形成,并逐渐推广到全中国。
“吃派饭”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分派到农户中轮流吃饭。这一约定俗成的工作生活制度,要求工作队成员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身体健康情况,无论生活习惯如何,均不必成立专门的食堂,而是被分派到政治觉悟比较高的农户家中吃饭,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形成鱼水之情。按照约定,农户不必专门设宴款待,工作队成员不得挑剔饭菜质量。农民吃什么,工作队成员就吃什么,并且在饭后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向农户付清伙食费。“吃派饭”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逐渐形成的并一贯坚持的工作生活制度,曾经被赞誉为“是我们党,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这一工作生活制度既解决了农村工作队的生活问题,又是工作队成员接近群众,了解群众、团结群众和发动群众投身革命事业的好方法。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吃派饭”这一工作队生活制度毫无疑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历次运动中被广泛推行的。而就这一制度的产生源头来说,似乎要早得多。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战员﹑政治工作人员和地方干部组成精干的武装工作队,其任务是深入到敌占区进行武装斗争和宣传组织工作,灵活运用各种斗争方式打击、瓦解敌军,摧毁伪组织和伪政权,配合根据地对敌斗争,使敌占区逐步变为抗日根据地。这些敌后武装工作队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经常被农户邀请至家里吃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党员扎根农村,深入各地农民群众之中,宣传革命道理,领导农民开展土改运动。土改工作队成员在农户家里吃饭,按照当时的规定付钱。就是这样,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在农户家中吃饭,密切了党群关系,使党的各项工作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可以认定,“吃派饭”是伴随着各种下乡工作队的出现而产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当时全国农村普遍生活条件不好,物质匮乏,每当干部下到农村基层工作时,一开始还是由村干部设宴招待的。可是,随着下乡工作越来越频繁,下乡的干部越来越多,村干部实在招待不过来,不得不扩大接待人员的范围,随之产生了一种将下乡干部分派到农户家中轮流吃饭的制度。由于到谁家吃饭都由村队干部指派,故名曰“吃派饭”,即工作队与农户共同吃饭。后来发展到“三同”,即干部下乡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将上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工厂,要求他们与当地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解决干部的“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问题。“同吃”也就是下放干部轮流在所在生产队的社员家中吃饭,被称为吃百家饭。“吃派饭”这样一种形式自此被推广到全国范围,上升为一种基本的工作生活制度。紧接着,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中、在反对“右派”运动中、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在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名四清运动)、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吃派饭”作为一种发动农民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被广泛推行。每个参与者大都经历了“吃派饭”这一普遍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制度。
后来,“吃派饭”者不仅仅限于下乡工作的干部,有时候还扩大到农村学校的公办教师。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以后,干部下乡仍然保持着“吃派饭”这一传统。
“吃派饭”作为基层干部下乡工作的生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影响很大。当年的工作队成员自然留下了不少津津有味的回忆录,而当年的农家子弟作为主人则另有一番感受。在这些回忆录或笔记中许多人详细谈到了“吃派饭”和“被派吃”的真切感受。现在选录几个片段,我们共同感受一下那段历史吧。
一位当年的工作队成员如是说:“我在农村吃派饭多年,有个过程。刚开始时心里非常害怕,不愿意去,不好意思啊,常常吃不饱……时间长了,感觉这样不行,慢慢脸也大了,也敢让人家给添饭了,能张开嘴吃饭了。”
“记得开饭时,含辛茹苦、朴实厚道的房东一家热情地把你迎进了屋里,将那已经热乎了的火炕再加把柴;粥熬的也比平时稠许多;还往那老咸菜里滴上了几滴经年舍不得吃的香油……用现在的话讲,那叫‘国宾待遇,最高规格’了……因为乡亲们把你没当外人,是当亲人待了。”
“其实,最让小队长派饭伤脑筋的是,群众缸里没有米。遇上青黄不接时,群众是早餐稀稀粥、中餐‘瓜菜代’、晚餐米汤照月亮度‘春荒’。群众缸里无米不能轻易与下乡干部反映,又不能因为缸里无米不派饭。”
一位“被派吃”的农家子弟这样说:“母亲皱眉,倒不是对工作队有什么反感,而是发愁吃饭……本来我们家在‘四清’中被提升为‘富裕中农’,离富农阶级仅差‘半级’,干部吃派饭是轮不到我们这种临近阶级敌人边缘的人家的。但是,后来那些贫下中农觉得给工作队做饭不但麻烦,而且赔钱——吃一天饭才给1斤2两粮票、4毛钱——实在不划算,就向领导提了意见:不能便宜那些成分高的,他们倒是图了心净!除了‘黑五类’分子家以外,都应该派饭。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了……诚惶诚恐支应了一天,晚上,‘工作队’吃完饭走了。母亲长长舒了一口气。她把剩下的两个窝头掰作四块,给我们一人一块,说:‘锅里还有点菜汤,你们就着热吃吧。’唉,不管怎么说,今天算是过去了,下次该怎么打发呢?”
“‘四清’工作队经济上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制定了完善的经济补贴政策,二是做好工作队员的家属安置工作。工作队员在贫下中农家里吃饭、住宿,要每天交四角伙食费、一斤四两粮票。在那个物质贫乏、自由交易受到限制的年代里,一年下来,全国平均每个社员的收入仅仅四五十元钱(1964年是47.5元,1965年52.3元),能通过提供食宿给他们些许经济上的补贴,农民自然非常高兴。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工作队员在乡村的受欢迎程度。”
河北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档案,记载了四清运动时期国家工作人员的粮食补助和经费开支情况。“一、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贯彻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精神,在单位宿舍或农民家里住宿,在单位食堂或农民家里搭伙,不住旅馆、招待所。”
从这些回忆录及资料来看,一般情况下是下乡干部在农户家吃饭,一户吃一天,按规定缴纳粮票和生活费。就“社教”运动而言,工作队员在贫下中农家里吃饭,要“每天交四角伙食费、一斤四两粮票”。虽然地域不同,各地的规定也不尽相同,但与这个标准没有太多的差别。当然并不是每一户农民都能获得被派饭的资格。当时工作队到谁家吃饭是有标准的,其中有两类农户没有资格:一是因为政治原因,地富反坏右分子、服过刑的、正服刑的人家,不能派饭;二是家庭原因,太穷困,实在拿不出东西给干部做饭的,不派;家里没儿没女没人做饭,或者有病人,呆傻人,不卫生的,也不派。因此,谁家能够获得被派饭的资格在当时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吃派饭”作为干部下乡工作的基本制度,也是每个干部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干部都会有不同的态度。比较自觉的干部吃完饭,主动把粮票给农户,或者农户不好意思要粮票的话,这些干部便悄悄把粮票压在饭碗底下,留给农户。这些干部非常体谅农民的苦衷,对农户对自己的热情款待深受感动,由此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与农民吃饭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畅所欲言,农户拿干部当“家里人”倾诉,一餐下来,家长里短,村风民情,知了不少,干部也就能了解到很多农村的真实情况。但还有一些不自觉的干部不愿把粮票给农户,而是自己留着,借机占农户点便宜。而一些淳朴的农户也不好意思要。对于这些干部,农民心里有怨言,也无法说出口。久而久之,农民和干部之间产生了隔阂。农民对干部不满意,不敢也不愿跟干部道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干部也就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农村的问题便会得不到解决。这不仅不会密切干群关系,干群关系还会因此受到伤害。另外,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和经济条件比之城市差了很多,对于大部分在城市中生活的干部和知识青年来说普遍觉得吃派饭是非常不习惯的。因此,称病,拒绝下乡的人也很多。
农民群众对待“吃派饭”的心理和态度也很复杂。每当轮到自己“被派吃”,一方面对于自家有接近上级派来的干部的机会感到很高兴,另一方面对于要付出较多的费用而发愁。当时北方农民平素很少能够吃到蛋禽、豆腐、粉条,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猪羊牛肉,为了招待好工作队成员,为了自家的面子,他们往往把家中积攒的最好的食品拿出来,竭尽全力招待工作队员。由于优质的面食和副食毕竟太少,只好做成两种饭,先让工作队吃好的,待工作队成员走了之后,全家人再吃相对劣质的饭菜。这样,工作组所给的粮票根本无法解决农户招待一天所耗费的费用。对于工作组的人员而言,吃的饭比平时要好得多,生活待遇很高。好在,这种“吃派饭”的时间对于一家农户来说,只有一天或两天的时间,并且“被派吃”的周期较长,几个月才轮流一次,负担不太沉重。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胆小怕事,对下乡搞调查的工作队不敢或不愿说出真实的情况,对工作队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工作队通过“吃派饭”了解的民情毕竟是有限的。
通过“吃派饭”,通过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队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关系,这有利于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正如刘金恒在《岁月荏苒之吃派饭》中所描写得那样,“干部到农村吃派饭是了解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晴雨表。建国前到农村吃派饭,干部能得到老百姓的保护;建国后到农村吃派饭,看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大跃进期间到农村吃派饭,看得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到农村吃派饭,看得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处于艰难的境地。”于此可以看出,“吃派饭”这种工作生活制度,可以帮助干部直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密切干群关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总而言之,“吃派饭”是中国共产党深入基层,了解民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这种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被群众所接受的。
但是客观上讲,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有利就必然有弊。虽然建立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随着这项制度的广泛实行,它的弊端也就慢慢暴露出来。在一些地区,农民与干部之间难免存在隔阂,农民怕说多话得罪当地干部,或“做错事”被划成“黑五类”,使得工作队并不能完全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尤其是“白吃饭”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加之,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吃派饭”自然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干部下乡吃饭不进农家门了,不吃“农家饭”了,改在“村食堂”、饭馆里、村干部家。农民群众往往先从下乡干部的“吃吃喝喝”上看党风,看“远近”。而干部离农民越来越远,不要说在农户家里不吃饭了,就连和农民谈话都成了稀罕的事情。更有甚者,干部下乡时有车接车送,警车开道,专人陪同,前呼后拥,耀武扬威。遇到这样的干部,群众惟恐躲之不及,根本没有亲近感。干部离农民的心越来越远,与农民的关系明显疏远了、淡漠了。一些基层干部的腐败也往往始自不经意的一餐一饭,然后逐渐滑入罪恶的深渊。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旧有的工作方式也需要改一改,“吃派饭”的历史已经过去。吃饭方式虽然是小事,但它反映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今天重提“吃派饭”,不仅可以让人们回忆起那段不平常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可以警醒当下的一些基层干部,能够帮助他们去掉身上的“不正之风”,发扬优良传统,端正联系群众的作风。干部下基层“吃派饭”,重要的是为什么吃,怎么吃。为了解民情,融洽感情,贴近百姓,而“吃派饭”,可以起到联系群众,帮助农民解决困难的作用。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下乡,则另当别论。
正如刘金恒同志在《岁月荏苒之吃派饭》中所说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要说,吃得百家饭,方能识民情;民间苦与乐,了然在胸中;决策能对头,工作方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