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硬汉
2011-12-31杨在葆
档案天地 2011年11期
【编者按】
杨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是中国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1965年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80年因主演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获文化部1979年青年优秀创作奖。1984年因电影《血,总是热的》中塑造了改革者罗心刚的形象,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6年因电影《代理市长》中扮演市长萧子云,获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杨在葆在银幕上以演军人而成名,为中国男人树立了阳刚硬汉的标准。
慈母的烙印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留下我母亲和我的两个姐姐相依为命。所以我几乎没受到父亲的什么呵护和照顾,我对父亲的印象只是他留下来的一张照片。我母亲是个很坚强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她都很少哭,而且从来不向什么事情低头。哪怕一天只吃一顿饭,她也不会告诉孩子是因为什么。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所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在她的碑上刻上了“历尽千辛万苦不曾弯腰低头”的文字。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在家里的墙上贴了很多像孟母、岳母、七十二孝这样的年画,给我打下的烙印非常深。所以我这个人的人生,别人说有点江湖义气。
那时总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盼望着自己早日能够顶门立户。日本人来了,远在乡下的田地也顾不上打理了,日子就更艰难了。然而,宿州人有一个好传统,这就是重视教育。所以我们家无论日子多么拮据,我还是走进了当时宿城最好的小学读书。1947年,蒋介石60大寿的时候,规定全国的县城各取一街一小学,命名为中正街和中正小学。我所就读的小学,从此叫做中正小学,现在的宿州一小。我每天从家往南走不远,越过中正街就到了学校。学校的先生表扬我的时候,母亲只当不知道,并不鼓励,她的身教胜过言教。
1952年夏,我考取了宿城一中。当时的宿城一中与我的家隔着一条巷。我的老师是从上海来的大学生,他们把一些新的思想就带给了我们。我小时候就喜欢看京戏,特别喜欢看武打戏,像《呼延庆打擂》、《金钱豹》、《杨家将》什么的。在中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校拍了很多大戏,像《教师之家》、《龙须沟》、《思想问题》、《保尔柯察金》、《雷雨》、《牧羊姑娘》。这些老师现在都去世了,但是我非常怀念他们。正因为有他们的培养,所以我以后才有可能去考戏剧学院。
难忘的“上戏”生活
1955年,我在上海考戏剧学院的时候,我当时就感觉我能考上,因为老师对我的态度很好。我进考场的时候,当时的院长熊佛西就问我是哪里的,我说我是安徽宿城一中的。他说你是当兵的?我说不是。他说怎么看你像个坦克兵呢?我当时看看左右,感觉超过我的人不太多,我心里就有谱了。
在我进入大学之后,我又面临着学习和生活的双重考验。我非常感谢我的大姐姐,为了我能上戏剧学院,她把她所能卖掉的东西全都卖掉了,包括她出嫁的时候的丝绸衣服,给我凑的学费。我还有两个把兄弟,也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资助我。还要感谢的就是那时的“人民助学金”,学校一看你是哪来的,皖北来的,那是个穷地方,从那里来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都享受甲等助学金,家庭还有一点结余的就是乙等。那时候甲等人民助学金是十二块五,学校就管你吃。我大学的四年能读下来就是靠着人民助学金。那时候,母亲很着我姐姐过,姐姐还有孩子,所以她们的生活是很艰难的。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儿子不养母,让闺女去养活,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跟学校提出来,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去工作挣钱。老师坚决不同意,学校就给我的姐姐写信,说你的弟弟是个很有培养前途的人,你们千万不能同意他退学。后来这个老师又在学校给我申请了两块钱,这两块钱就是你平时除了吃饭之外还能买些必要的学习用具。那时候,包括我在内,同学们都是很艰苦的,那时候学校的学生穿的都是棉袄,外面加一条皮带,没有皮带就扎一个麻绳,他不是要那个派头,不是我搞什么帅,确实是困难。但大家都感觉不到苦,总感觉有奔头,要做一个什么事情,所以很快乐。
随《红日》升起
1958年,我接拍了第一部戏《疾风劲草》,导演是谢晋。当时导演觉得我适合那个角色,还开玩笑说他真像“右派”。但试过镜头之后,我自己觉得不合适,怕演不好,还曾经一度拒绝过剧组的邀请。好在最后谢晋导演说服我出演了秦兆龙,从此开始了我的演艺生涯。
真正让我站在演艺舞台高处的,是电影《红日》。
1957年,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日》。这部作品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的故事。小说一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部队官兵的喜爱。1960年初,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红日》搬上银幕。由于小说《红日》中的我军高级将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为创作小组进一步了解当时战争情况提供了方便。他们首先采访了片中副军长原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皮定均对大家说:“改编《红日》一定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红线贯穿到底。《红日》中的几次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战役的胜利归根到底是战略思想的胜利。”在谈到剧中人物时,他说:“军长沈振新是以二十四军军长王必成为原型,但是更像叶飞……”皮定均还再三强调,在片中一定要表现好军民关系,陈毅副总理说过,六十万敌军是山东老百姓用小车把他们推垮的,你们一定要表现好。
为了再现孟良崮战役激烈壮观的场面,剧组来到孟良崮进行实地拍摄。当时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剧组住在一所破旧的小学校里,床是用课桌拼起来的,高低不平。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红日》外景地周围的树皮、草根全被老百姓当作粮食剥尽、刨光了。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个不大的馒头便是一天的伙食。有时,演员演着演着就饿昏过去了。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导演汤晓丹等人很着急。我和在剧中饰演我军团长刘胜的里坡发现外景地附近的土质很好,能不能在这里翻块地来种些吃的呢?我俩一合计,便从集市上推回了一车萝卜秧、茄子秧。在大家精心呵护下,地里茄子、萝卜长得很快,不久就可以食用了。饥饿问题的解决好歹有了些着落,天气却越来越恼人了。尤其到了盛夏,拍摄时气温高达40度,由于拍的是冬天戏,演员还得穿着大棉衣,打着绑腿布,其感受是可想而知的。在烈日下,许多人都虚脱了,就连大个子中叔皇都没能顶住,当场晕倒了。尽管拍摄过程那么苦那么累,但同志们没有丝毫埋怨,想到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们,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拍好这部影片,要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们。
经过全剧组的努力,1962年8月,《红日》终于杀青了。影片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准确地把握住了战役过程和人物的命运,精心刻画了敌我双方20多个富有个性的正反面人物,对双方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塑造很成功。片中还有一场我饰演的我军连长石东根醉酒纵马的场景,很有生活的情趣。当时不少人担心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形象,主张删去,但汤晓丹坚决不同意,好在陈毅后来看了片子后对此也没有说什么,于是保留了下来。
《红日》公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然而,江青看了影片后却大为不满,“文化大革命”后,江青又将《红日》打成“大毒草”。后来大家才知道,江青指责这部片子的理由就是由于陈毅肯定了这部影片,她这是成心要和陈毅唱对台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山东举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回顾展,《红日》终于再见天日。
磨难中的相濡以沫
我的夫人夏启英是我在高中、大学的同学,后来也同是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我们感情非常好,她既是个好演员也是我的贤内助。
1971年,我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关押了整整4年3个月14天。我自己心里清楚,我根本不是什么“现行反革命”,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给我公正的待遇。唯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妻子,因为我的刑期遥遥无期,妻子一人带着孩子,还要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她怎么生活?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终于提出了自己唯一的请求——离婚。我不知要坐多少年牢,她还年轻,不能拖累她。其实,在我被抓的当天,我妻子这位弱小的女人就从街上购买了李玉和带着镣铐的剧照,贴在了床前,其寓意不言而喻,这样一直到4年后我无罪释放回家。有一年,上海的冬天特别阴冷,不会做针线活的她,硬是一针一线给我纳鞋底做了一双布鞋,做了一件棉坎肩。一年后,我无意间才从棉坎肩里发现一个写有字的布条:“望坚强保重,乐观,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很多同志都关心你,事情可能是复杂的,总之相信党,既来之则安之,勿念。”在那样的特殊年代,在那样的特殊环境,那是我多大的安慰啊!
在监狱里,我每天只能靠喝一点稀饭填充肚子,但我相信天会亮的。我担心最多的是母亲。那时我每天祈祷着希望母亲能等到自己出监狱的那天,他最怕的,就是母亲辞世时自己在监狱中,无从尽孝。有一次,我爱人无意识中给他捎来了一块白手绢,让我很不安,为什么是白手绢啊?终于得见天日,但我的妻子却因为终日在抑郁、操劳的折磨下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1983年初,她被查出患了尿毒症。那时他正在外地拍片。妻子住院了。那时候还没有血液透析,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她的病完全是因为郁闷压抑而造成的啊!我在外地拍戏时,只要一听到人喊有我电话,说长途,我的头都快炸了。
那段时间,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回到上海的医院陪护她,但她总是劝我赶紧回去拍戏,怕给国家造成个什么损失。在医院里,我每天给她梳头,因为生病脱发很多,我就把她掉的头发收集起来。我一直觉着非常愧对我的妻子,在多年后我拿到金鸡百花奖时,我悄悄地取出珍藏的妻子的一缕头发,郑重地放进了妻子的骨灰盒里。
血总是热的
1982年,我在上海。我们剧团上海演义剧团正在搞,我们自己演员在拍一个戏,是夏衍写的叫《上海屋檐下》,那时候我们改成了三集的电视剧正在拍这个戏,我在导演这个戏,我也在戏这个角色,演的时候,后来北影同志去了以后找我,说我们想请你去演戏,我说好,演什么戏他说是一个反映工厂的戏。我说好,我说把剧本留下。因为当时我正在导电视剧,没时间看那个剧本,就找一个搞场记的人看。他看完以后说导演这戏别去,这个破剧本写工厂的没人看。他这种说法也是有依据的。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初期,一些港台地区拍摄的影片正进入中国内地,冲击着电影市场。一个描写普通工厂生活的剧本,其市场是有很大风险的。
后来有一天,我闲着就拿出剧本来翻看,忽然看到后面有大段的讲话,我当时看到这大段的讲话就很激动,这都是我们平时要说的话。因为当时我们有一些规章制度和我们整个经济发展是不适应的。我因此想起当时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不合理,看着手里的剧本正是在抨击刻画这一切,我改变了初衷。于是,一个月后,我完成了手里原有的工作赶到无锡向已经开拍的《血,总是热的》剧组报到,并马上开始了工作。我在影片中扮演主角罗心刚。这部电影在当时一上映就得到了如潮的好评,我扮演的主人公罗心刚的讲话,更是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我拍完这个戏以后,《大众电影》来找我,说你在《血,总是热的》里面的表演很好,在北京的电影院了都有人给你鼓掌。那时候呢,在电影院里就给鼓掌,没有。都是看京戏有时候鼓掌,唱歌有时候鼓掌。现在观众在电影院看我那段说话的时候,也哗哗地鼓掌。我当时也很吃惊,我在想演员应该拍什么?你必须要拍和观众息息相关、引起共鸣的东西。在1984年《大众电影》观众投票评选中,我以票数第一当选为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在颁奖仪式上,我的着装也与众不同,穿了件短袖的体恤,其实并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不得已这样做。那时候,我的前妻已经去世了,我有两个孩子,还有岳母,家里比较拮据。所以我领奖的时候没有什么合适的衣服穿,我就跑到北影附近的商场里,在摆摊的衣服堆里挑了件黑色体恤,花了一块零五分钱。我穿的那条裤子就更有意思了,那条裤子穿了很多年来,有些地方已经磨得很软了,我就拿着饭盒到北影厂食堂特意打了二两很稀的粥,回来把粥涂到裤子上,这样让裤子能挺一些。
到了1986年,因为我在《代理市长》中成功塑造了萧子云的形象,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代理市长》拍摄完成后,当时文化部负责人看了影片说“杨在葆是个演员,还导了部好电影。”《代理市长》很快获文化部电影局批准公映,还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放映,来自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长看完电影后全体起立鼓掌。但是个别负责人却有不同意见,认为这部电影有反气,尤其是“宁犯天条,不触众怒”的台词一定要改,我当时坚决不肯改。无奈之下,我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写了一封信:耀邦同志:我拍成电影《代理市长》之后,有领导同志对此有不同意见。我不懂人情世故,特给您写信,请抽空帮助指导。写完信,他借了一辆自行车直奔中南海送信,在耀邦同志的秘书张耀光的帮助下,信终于转到了总书记手里。胡耀邦同志批示:转启立、厚泽、穆之同志:我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比那些跟四化不沾边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点儿刺,有什么不可以?胡耀邦的批示一经传达,《代理市长》的上映一路绿灯!
画好自己的自画像
我后来逐渐感觉到,这个演员不能装像,你必须要把这个角色熔化到你身上去,你不能把你拿出来代替他。你今天演的是这张脸,你明天演还是那张脸,那是不行的。我感觉真正的演员,他得花心思投入这个角色当中去,把原来的你慢慢地化掉。我跟你说我演这个罗心刚的时候,包括演代理市长的时候,我就感觉不要去演戏,我要把它化掉,我说的那些话,在生活当中也就是那个样子。
我不愿意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角色,我知道自由的获得,必须懂得限制,要限制就必须舍得放弃,甘受清贫,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忠诚于自己追求的电影艺术。我是商业大潮中的败将,但不是降将。从50岁到70岁,整整二十年,我没有接演过一部电影。一个人对自己认准的事、认准的道理不能坚持、不敢表达,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员更是自画像,欣赏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准则。我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文艺作品应该弘扬民族优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市场大潮面前,我没有办法,但我同流却绝不合污。就像当年跟我母亲说的一样,我不是一个戏子,更不是一个逗乐儿的玩物,我从不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
我为什么不去拍广告,我觉得你演了这么多的戏,观众对你有了一定的信任。而现在的广告相当一部分水分很大,有些是吹牛的,有些是害人的。你像一些女同志抹脸的东西,谁做广告谁就是帮凶啊。这是一个原因导致我不敢做广告,甚至我都想过,如果一个产品对中国人确实有好处,他敢负法律责任,我会义务地给他做。
说到我的性格,我觉着我有一种不平,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我,碰见什么事情我就爱说,我不大爱隐着藏着什么东西。我体会到作为一个人,你伸得直摊的平,别勾勾缩缩的。
作为一个男人,首先要有一种责任心,或者要有一种使命感,这种责任心是你对国家的责任心,你对社会的责任心,你对家庭、老婆孩子、亲戚朋友等等一切亲人都有一种责任心,另外还要有一种奉献的东西,不能老想着索取。再就是要有一种承受力。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男人干什么的?男人就是堵抢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