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病:“一把手依赖症”

2011-12-31宗合

领导文萃 2011年20期

  有人指出,现在社会存有一种严重的“一把手依赖症”,在许多人眼里,只有主要领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他们习惯绕开常规的问题解决渠道,只找“一把手”反映问题。
  “首长负责制”加剧“一把手依赖症”
  近日,对4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6%的受访者感叹,当今社会“一把手依赖症”严重,其中75.5%的人认为“非常严重”。61.7%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一把手依赖症”。
  江苏省的梁女士最近遇到了—件烦心事,她家的店铺正在装修,需要更换一个铁闸门,可是城管执法人员说什么也不让装,以至于事情一直僵持。所以,她筹划着去找当地政府的“一把手”解决问题。“我知道,因为这么小的事情就去找‘一把手’,是对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但是,不找他又很难解决问题,我也没办法。”
  对于不找“一把手”难办事的现象,北京市某事业单位员工张洋(化名)深有感触。现在到许多单位办事,在没有“一把手”打招呼时,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时常出现;一旦有“一把手”打了招呼,事情就可能办得出奇顺利,有时工作人员甚至不顾正式程序要求,一味地“开小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教授认为,“一把手依赖症”形成的关键在于一些部门权力过度集中,“一把手”享有绝对权威,只有领导指示或批示的,相关机构和人员才积极行动;领导不重视的,即便有法律法规规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往往也消极应对。这样一来,老百姓为了自己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找“一把手”。“由于当下社会矛盾凸显,许多部门都实行‘首长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这又成了一些部门领导集中权力、拒绝监督的借口,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一把手依赖症’的严重程度。”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联繁说。
  任建明指出,只找“一把手”,看似能立刻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其往往只属于个案,不利于建立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长效机制。而且,“一把手”不可能关注到所有问题,也并不是所有的“一把手”都有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愿。所以,只靠“一把手”处理问题,体制运行的风险将被放大。
  邓联繁指出,相对于老百姓的“一把手依赖症”,官员的“一把手依赖症”危害更大,它主要表现在许多官员总是想尽办法投“一把手”所好,唯“一把手”是瞻。“为了行政效率考虑,‘一把手’适当集中权力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过度,更不能没有监督和制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方面‘一把手’的权力过大;另一方面,他们所实际承担的责任又较小。所以,当务之急是从‘一把手’所应承担的责任入手,建立完善制约‘一把手’权力的法律体系,通过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方法,下大力气解决‘家长制’和‘一言堂’的顽疾,防止‘一把手’以言立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
  任建明表示,如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能切实照章办事,再配合以对这些工作人员严格的日常监督,以及对他们违反规章后的严厉问责,当下如此严重的“一把手依赖症”一定能得到缓解。
  官员“群蛀”:一把手贪腐带“坏”一片
  “这些年来腐败问题一查一片,一个地区官场整体沦陷现象比较普遍就说明这里面有问题。目前来看,主要的问题包括:地方一把手权力过大,对他们的监督又相对薄弱;一把手落马往往带动整个班子的群体腐败,说明一把手在执行权力的时候没有班子其他成员的监督,相反班子其他成员还参与到了一把手的贪腐行为中;说明有关部门没有起到作用,监督缺位;这一地区对干部的反腐倡廉、廉政建设的教育都没有到位;在选拔干部当中,有关的选拔部门存在错误。每个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著名反腐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用人不正之风的蔓延,一种令人惊叹的腐败现象——地方官场“群蛀”也应运而生。林喆认为,近年来最为典型的“群蛀”案件,莫过于2006年9月湖南郴州爆出原市委书记李大伦等“群蛀”案,该案涉及几十名官员以及当地政界商界158人。
  “反腐实践表明,‘群蛀’现象总是发生在宗派圈子、裙带关系和官商勾结中。在各种权力的层层袒护下,已有的监督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于是,尽管个人品质不好,或有种种腐败迹象;尽管有群众的不断举报,或许多恶性劣迹甚至已成为社会公开的秘密,但问题官员依旧岿然不动,甚至是‘边腐边升’。‘群蛀’现象再次暴露出某些管理制度的漏洞、用人制度的缺陷和日常临督制度的失灵。”林喆说。
  国企泥潭:“一把手”的“一言堂”
  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以及民航业等诸多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均深陷腐败泥潭。对此,群众愤然质疑,这些垄断性行业,高管们拿着高薪水,享受着高福利,何以欲壑难填?
  广东省广盐集团原副总经理陈琼福就在狱中反省道:“我的年薪是38万元到40万元,5年后退休还有200万元,而我现在贪污受贿70多万元就进去了,得不偿失啊!”
  林喆表示,国企腐败高发、多发的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只强调企业的经济效能,而忽视企业制度建设和民主监督,为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林喆毫不留情地指出,在国企腐败中,涉案人员往往表现出极强的物质欲望,更加地、特别地贪婪;这种贪婪尤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涉案金额巨大外,“一把手”落马和极易发生窝案串案已经成为了国企腐败的明显特征。
  中石油腐败系列案中,涉案人员几乎都是企业或部门“一把手”,而且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一建公司原总经理顾满林一案,引出了一建公司原副总经理付红雁等41人涉嫌贪污贿赂;新疆第三建筑公司原总经理马敬增受贿案牵出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规划计划处原副处长夏绍柳等11人涉案……
  湖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腐败分子以权力为依托,拉帮结派,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省纪委查办的湖北移动公司、武汉中石化公司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案件26件,窝案串案达20件。
  在林喆看来,国有企业大一统的机制和金字塔形的结构,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的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同虚设,极易形成“一把手”、“一言堂”,最终走向腐败。
   林喆说,很多国有企业都属于垄断性暴利行业,又得到了国家很多政策扶持,企业资本雄厚,通常可以“感召”中层以上干部,以此形成利益集团,一窝老鼠共同瓜分国有资产,形成攻守联盟,“群蛀”很难被发现,发现时往往是倒下一大批。
  虽然国企腐败案被频频揭露,但林喆认为,目前查处国企腐败依然困难重重。“最大的难度就是有高级别官员在对国企腐败进行袒护。”林喆直言不讳,她分析说,袒护的原因有多方面,“很多国企规模庞大,对国家上缴了大笔利润和税收,对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一些官员的政绩和晋升都有所帮助,出了问题地方政府或官员自然会三思而行;一些国企对官员有直接或间接利益输出,如安排官员子女担任中层岗位,享受高薪,反过来官员肯定会对企业有所‘关照’;一些国企的领导人之前确实积极有为,政府给予其‘劳模’、‘突击手’等众多荣誉,有些人还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头顶‘红色’光环,处理起来就存在难度”。
  消除病灶,解铃还须系铃人
  与其说社会患了“一把手依赖症”,不如说是得了“权力依赖症”。之所以产生这种“一把手依赖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民主作风意识不强,存在议事决策“一言堂”,大事小事“一把抓”,不善于放权,对这不放心,对那不撒手,不善于调动下属积极性,无形当中造成下属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症”,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什么事都不作主张、不能决断、不会解决。有的单位“一把手”认为自己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最终处理权”,调配资源多,行政力量大,对一些问题能够当场“拍板”,这也滋长了一些群众“不找副职找正职、不找别人找当头人”的心理。
  另一方面,一些副职和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也是导致“一把手依赖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一些干部缺乏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动性,“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依然存在。
  解铃还须系铃人。消除“一把手依赖症”,从根本上来看,要加强“一把手”的教育引导。作为一个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坚持“统揽而不包揽、放手而不撒手、揽过而不揽功、当班长而不当家长”的原则,通过一定的领导艺术把副职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促其“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依靠而不依赖”。
  (摘自《大家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