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战略求索

2011-12-31王缉思

领导文萃 2011年20期

  原则之上的原则
  时下,在中国常被提及的一种观点是,美国是中国核心利益的主要威胁。这种看法主张中国外交政策应集中精力应对西方威胁,中国应在那些对西方国家持反抗态度的国家中寻找战略盟友,如伊朗、朝鲜和俄罗斯。一些人还建议,北京可以将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作为政策工具,如果美国政府的行为损害中国利益,中国就准备抛售这些国债。
  然而,这种建议本质上是具有误导性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与中国联手组建反美同盟。如果中国和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经济和军事力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结为敌对关系,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受到严重阻碍。去年,温家宝总理指出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这并非外交辞令。
  重心在国内
  即便着眼于更好地解决国内问题,中国也需要构建一套更为复杂成熟的大战略。中国战略思考中正在显现的四大变化趋势,可以让我们窥见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内容。
  第一个重大转变是,中国政府将经济和非传统安全的关切,与传统的军事和政治利益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套综合安全观。中国基本上不可能在敌友之间作出泾渭分明的区隔。
  对于北京来说,想要调节传统的政治/军事关切和当前不断扩展的社会/经济利益之间的不同取向,将是非常艰难的。最好选择,是在加强与其他大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减少和它们发生军事和政治对抗的可能性。
  在中国外交领域凸显的第二个重大转变是,从以处理国家间关系为主,更多地转向处理功能性问题,并且更加重视多边。这种面向功能性议题(反恐、核不扩散、环保、能源安全、食品安全、防灾等等)的转变,使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不论这些国家是否对华友好。
  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作出的调整给中国外交带来了第三个重大转变。北京对于GDP增长的热情正逐渐让位于对经济效率、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社会安全体系和技术创新的重视。中国领导人比以往更加关注全球经济不平衡和金融市场波动问题。
  第四个重大转变与中国的价值观有关。一些中国高层官员表示,尽管中国拥有独特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它仍然可以和其他国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回避了价值观是否也可以成为合作基础的问题。但是中国既然非常强烈地想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那么分享善治、透明等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看来势在必行。
  强国之诞生
  在确定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以及对其构成威胁的外部压力之后,余下的问题便是:如何抵御这些威胁,捍卫本国利益?
  中国能否继续在经济现代化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的稳定。因此,致力于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的利益。它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遗留的主权和安全问题,包括与邻国之间存在的棘手的领土争端。
  中国已经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现存全球经济机制,但在其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受到全面承认之前,中国仍需作出更多努力。
  大战略通常需要界定地缘战略重点,而亚洲便是中国的地缘战略重点。虽然东亚仍非常重要,但中国应对西部给予更多的战略关注。
  当然,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中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关键。虽然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之高前所未见,但中美、中日之间仍缺乏战略互信,有必要展开三边战略对话。
  要想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大战略,有两项艰困任务摆在中国面前。第一,促进中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第二个挑战是,在国内价值体系迅速变化之际,需要对中国政治精英和普通公众的不同立场和观点加以疏导。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