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究
2011-12-31何杰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我们认为“有效情景”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在现行的实验教材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那么,怎样去创设教学中的情境呢?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这是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必须要有吸引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用红黑两只蚂蚁比赛的故事,让学生猜猜谁会赢,你想支持哪一只,等学生选好支持的蚂蚁后出示比赛规则,即红蚂蚁沿数学书跑一圈,黑蚂蚁沿讲桌跑一圈。这时支持黑蚂蚁队的同学开始抗议了,说不公平,问为什么,学生说爬过数学书一周的长度比爬过讲桌一周的长度短,由此引出周长这个词。这样一来,创设了一个有争议的情境,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有生活性和真实性的模拟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克”一课时,由掂一掂、拎一拎的方法感受物体的质量,再用带孩子逛超市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克、千克”的名称,接着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二分的硬币和两瓶矿泉水,实际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明确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用售货员卖肉的情境,问“为什么妈妈想买两斤肉他用刀只割下一部分而不是给你一头猪呢?”学生笑答,因为售货员长时间的售货,已经能估量出两斤大概有多少了。让学生感受“千克”“克”实际应用的重要。最后延伸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的铁谁重。整节课都紧紧围绕生活实际,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如同逛超市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极其浓厚,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学习数学。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我直接把问题指向“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四、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促进互动发展
恰当的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荣誉感,能够促进小学生合作精神的提高,而且能够培养和发展与人合作的意识,体验出完成质量、速度与竞争的关系。比如,“夺红旗”“报十法”等,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这样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为学习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快迎头赶上提供了展示平台。
其实,问题情境的设置方法还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的,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注意呈现的方式和时机,并结合情境的教育功能创造出一种理想的教学氛围,使师生的教学行为和谐一致地进入角色。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能,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大庆一中实验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