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究
2011-12-31王艳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以调动学生形象思维为主要职能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朗读可以营造学习气氛,培养语感,构造情境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动人心弦的优美文章。在教学时仅仅依靠理性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再造想象,构造情境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全方位接触,感受体验。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谛听”“触摸”“感受”。在执教《在山的那边》时,我不加分析,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几幅想象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涵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很快,师生对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让学生们感慨、唏嘘不已。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
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屡见不鲜。个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味和情调。
二、加强朗读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实践证明,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过多点评作者的语言,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涵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其实,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加强朗读教学,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同学们经常接触的散文是作者对人或事物的一种美的发现,也是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它蕴涵着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境。读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品味,进行再创造。
不妨回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质朴、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怎不使你动容:
“……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没有任何雕饰,全凭自然感情的流露,平淡中见隽永,情动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朗读可以提高讲普通话的能力
朗读时,字音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经常训练,久而久之,朗读也就顺畅流利,就很自然地会提高讲普通话的能力。
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木兰诗》,我让学生放松,跟着教师朗读。学生获得初步印象,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就产生了深入阅读,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鲁山县第十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