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的“羡余”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1-12-31黄钰鹏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摘要:“羡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在语用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找到一种更好地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方法,提高课堂的信息含量,学生通过对这一特点的学习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羡余;对外汉语教学;解释
  
  “羡余”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术语,是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最早提出的。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羡余”这一词条,它的解释是:(1)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的各种附加的赋税;(2)多余的。这两方面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多余的”。潘先军(2010)对于词的羡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词的羡余成分,就是在单音节之外的复音词中,组成词的语素在语义表达上没有作用的语素。这些存有羡余成分的词,已经凝固为固定的词并收入词典,其“合法”身份是公认的、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在词的层面上,只要语言单位为词就只存在羡余成分而没有冗余或赘余。由此观之,“羡余”它其实跟“多余”还是有区别的。从词的感情色彩上来看,“多余”是有些贬义成分涵盖在内的,语言中的多余成分也就是不必要的成分,是交际中不需要的。而“羡余”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这是汉语的需要,也是汉语语用方面的重要部分。
  据说,各种语言中都有“羡余”这一特点,而且汉语比起其他语言还算少的。潘先军从词的角度给羡余下了定义,其实可以把这个定义扩大,不仅是词,还有短语,甚至句子都有羡余的成分存在。而且这些成分都是“合法的”,甚至是必须的。比如,很多人都爱举的一个例子“凯旋而归”。“凯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战胜归来”,它本身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而平时使用的时候,往往爱加上“而归”。还有人们常说的“大约……左右”,其实“大约”本身已经有了不确定的概数的含义,后面又加上了“左右”非常多余,这种用法也常常在中学语文中被视为病句,可是语言运用中却不乏这种用例。还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秘密”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这本身就隐含了不能说的意思在内,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做“不能说的秘密”,似乎使它的这种特性更突出了,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试想,如果电影的名字只是两个字的“秘密”,那么它的神秘感仿佛也减弱了不少,名字中音节的韵律美也有所淡化了。因此,“羡余”不仅有利于表意的完整,对于发挥汉语运用中音律的和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对于这些“羡余”成分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些数字上的统计。2011年8月4日在Google新闻中搜索关键词“大约……左右”得到27 500条结果,搜索“大约”得到41 400条结果。同时在人民网中搜索“凯旋而归”得到451项,“凯旋归来”641项,“凯旋”10 956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两点:一是这些羡余的用法是存在的,而且是有一定数量的;二是这些用法比起“正确”的用法来说还是少数的。潘先军(2010年)统计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001年)中的羡余成分的多音词,并得到含有羡余成分的多音词大约占所收全部词语的0.45%,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种用法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汉语中的“羡余”成分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部分。
  关于“羡余”的教学,应当秉持正确对待、认真解释的态度。汉语的羡余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汉语中的这种特点,以便能够说地道的汉语,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种特点,以方便教学。其实,可以发现大多数“羡余”成分都是对已有成分的再次补充说明,因此,可以利用它们的这种关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比如“手持电话”中的“手持”。“持”作为“拿着”这个意思的时候,本身就包含“用手”这个义素,而且在使用中它所需要的搭配项也是可以“用手拿”的一类东西,如“持枪”“持棍”等都有这样的特性。在教学中解释“手持”的时候,就可以把“持”的这种用法连带在内,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个短语,也懂得了它的用法。同样,汉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组合,像“目视、耳闻、脚踹、火烧、水淹”等,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这样既避免了用翻译方法解释的单调,使学生学会了其中各个词的使用方法,又多教会了学生一个新的词语组合。
  再如,“不能说的秘密”这样的短语也有很多,这就相当于在一个短语中解释了一个词的本质特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短语,也为他们背诵生词提供了一种方法。如“不必要的浪费”,学生就可以记住“浪费”有“不必要”的意思,当他们忘了这个词时,就可以利用短语关联出它的大概意思。其实这也正说明了汉语的一个特点,定语有时并不是给事物分类或者描述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事物,定语有时纯粹是为了加强或者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像“咸盐”,盐都是咸的;“面貌”,貌都是在面部的;“死尸”,尸体都是死了的。这正是“羡余”所要表达的意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时也不妨有意地把学生向这个方面引导,比如学习“毛病”这个词,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不好的毛病”这个搭配,同时要告诉学生“毛病”都有“不好”这样的特点,让学生从中体会这种搭配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还有“无可争辩的事实、不朽的丰碑、最后的结局、个人的隐私、无用的废话”等都可以加入这种教学方法之列。
  有一些音译词,其实通过英语的音,学生已经可以明白它的意思,可是汉语在音译的同时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汉语的义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音译词给学生解释汉语中的义类词了。比如,“吉普车”,学生本已知道什么是“吉普”,这就方便了学习汉语中所说的“车”。因为,汉语经常用“car”来翻译“车”,这对于留学生来说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因为“车”在汉语中是一个大类,是泛指词,而car在英语中只是指小车,因为除此之外还有truck等。教师此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懂得的“吉普”的意义,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个类词——“车”,同时帮助学生扩展出关于“车”的更多的词。这种外来词还有很多,教师都可以利用他们中的“羡余”成分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再如,“贝雷帽、雅思考试、芭蕾舞、因特网”等。
  还有在句子中的使用,例如:“她会跳芭蕾舞”的“跳”的意义其实跟“会”是重复的,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好理解的动词“跳”来解释助动词“会”的用法和意义。
  此外,还要知道“羡余”是有度的,在这个度之内,才是“可被允许的重复”,要让学生分清楚“羡余”跟“多余”也就是病句中的赘余的区别。以防学生超过“羡余度”造出“真的非常很难”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赘余的病句让学生作改病句的练习,从而体会两者的区别。如(1)快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陆续接连进入教室。(2)汤姆来中国一年了,他很喜欢中国,他也很喜欢汉语。(3)天气冷了,容易造成感冒。(4)欢度国庆节的到来。以上四句都是赘余的病句,第(1)句应去掉“接连”;第(2)句应去掉第二个“他”;第(3)句应去掉“造成”;第(4)句应去掉“的到来”。显然,这与鼓励学生使用的“羡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过,对于汉语语感还比较弱的留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带领着进行多次对比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并清楚地区分。
  汉语中的“羡余”可以加强语意,而且能使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完整。学生通过对羡余成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这同时也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释义,并帮助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模糊猜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可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2]潘先军.汉语外来词构成羡余现象说略[J].汉字文化,2007(3).
  [3]潘先军.多音词羡余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2010(3).
  [4]赵元任.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J].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