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探究
2011-12-31李玉怀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隐藏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当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工作压力太大,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具体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
1. 一套教材
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组织实训教学。
2. 两个阶段
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3. 三个强化
(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为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告诉学生中职学校各个阶段,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学生在“拓展特长阶段”,应开设以综合性实训课程内容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作品的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和综合思考等项目技术问题分析的能力,并要在实训教学时数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至少占课时总时数的一半以上。
(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 四个更新
(1)教学方法的更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
(2)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差异性、多样性,面对“职教三年攻坚”的新形势,如何加强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构建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中,“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因校而异,有个性才有发展。
(信阳市第六职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