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
2011-12-31王广仁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群体合作智慧和力量的巨大。与人共同生活、工作是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经历和经验。于是,我们想出了分组学习,希望合作能力能有所改观。纵观现状,不少小组学习名存实亡,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分组不合理。那么,究竟该如何分组?
一、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编组
首先,编组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差异。将好、中、差学生合理安排在一组,让差生、中等生都有学习的榜样,有合作、讨论、交流的伙伴。防止差生开小差,说闲话,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其次,编组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男女生搭配要协调,避免同性别孩子在一起耍闹,影响小组学习。
第三,编组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色。让有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的孩子搭配开,这样确保各组的人力均衡。
另外,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也便于教师监控指导。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工
分组学习既有利于提高每组的整体水平,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导致每一组成员分工的不同。每一组必须由一名组织、学习、协调能力强的孩子任组长。组长是小组的灵魂,他要负责每一节课知识信息的收集,任务的协调和分配等。
如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课前布置预习的要求:每一小组以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数据,课堂上用同学们自己收集的数据学习制作统计表。于是乎,课堂上的资料展示真让人大开眼界:有各种车辆的时速,有居民月用电费、水费,有居民家庭年收入,有家庭一个月的开支、收入,有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这些离不开组长的睿智和合理安排,丰富的资料无不显现出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主动合作寻求发展的学习积极性。让整堂课充满生动的气息,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思维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根据课堂实况进行点拨
分组学习由于把学生按一定人数分成了小组,因此,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否则课堂上的秩序会一团糟,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恰当的时机适时点拨。
老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毕竟分组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需要学生自己探究、摸索。当学生对某一知识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教师的适时点拨会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用。
如教学“线段的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当学生学习了解概念后,课本有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线段”,很多学生就被难住了,拿出纸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我稍作提示:每一组的同学可把你折出的线段比一比长短、粗细、方向等,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再让每一组来汇报学习成果时,同学们的发言就十分精彩了。有的组发现了线段有长短之分;有的组发现线段有粗细之分;有的组发现线段的方向不同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达到了高潮,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不仅可以有效地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数学的技能;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将来融入社会与他人合作的范例。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及其效果,积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互动能力,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乃至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张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