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探究
2011-12-31王丽娟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法律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调节器是我们每个人行动的指南与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所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法律的全面确认,是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所以,作为大学生来讲,首先应当知晓法律赋予每一个人的各种权益,学会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尊重他人的权利。面对不法侵害时,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不足取,采取非法手段进行打击报复显属不当,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地灌输给他们的知识。主观上讲,他们还始终抱着“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的错误观念不放,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知识上的空缺,而是将自己游离于客观的现实之外,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法制观念等。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同时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一些案件来看,尽管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尤为可悲的是,甚至连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都认为懂法就意味着具有法律意识,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法律,妄图利用法律来谋取一些非法权益乃至掩饰犯罪。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
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1965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为70%。而大学生犯罪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约占高校总人数的1.26%。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法律知识主要由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的法律两大部分组成。根据我上课时做的法律调查显示,对问卷所列的14个法律法规的认识情况,58%的学生选择“知道一些,但对其内容不甚了解”。57%的学生对法律基本理论不感兴趣,只对民法、刑法等实体法感兴趣。这些调查表明,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由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欠缺,导致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模糊。相当多的大学生不能区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2. 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其实人在社会中生存,时时刻刻都与法律及其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只是当时没有注意罢了。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脑和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有的学生在交易的过程中就买了赃物,其实这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势在必行。
3. 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法律基础课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学生们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往是头脑一热,就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如有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钱,甚至还被罚钱;有的毕业生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有的大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更有甚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类似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二、正确法律意识的培养
正确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遵法、守法,从心底树立对法律深层次的信仰,敬畏法律,以法律作为自我行为的标尺,不敢越雷池一步。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全面深刻地理解法律理论知识,切忌一知半解,甚至断章取义
例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知道盗窃是一项违法行为,并且一旦达到法律界定的数额时就会衍化为犯罪行为。但是在对“盗窃”的理解时,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其行为必须是秘密地进行,并且必须手持一定的作案工具,进而对相关人员造成了直接的显而易见的物质损害。但现实中的盗窃却并非都是如此。如轰动一时的2008年的“许某某案”就是一个例子。许某某虽然只是利用自动柜员机程序的错误,使用自己的工资卡在自动取款机上多取款项,但由于他具有超额取款的恶意,并且积极实施了数次超额取款的行为。因此,许某某恶意取款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性均没有疑问,他的行为当然构成盗窃。大学生学习法律应深刻理解法律的内涵,千万不要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真正地懂法。
2. 谨言慎行,树立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法律为自身行为的最高准则。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崇尚法治,但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园内,22岁大四男生付××用菜刀砍死正准备上课的程××教授。然后,他掏出手机报了警,静静地呆在教室里,等待着警察的到来。酿成“政法大学学生杀师”一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案件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一所几乎参与了国家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领域学术交流的高等法律院校。且不去考究事件中的双方到底纠结了何等恩怨,这样的悲剧终究让人为之叹息。一名有着无限大好前途的大学生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一时激愤并不是违法的理由。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法律观念,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并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三思而后行,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
3. 培养法律责任感,认同法律是生活主旋律的观念
法律责任感是指具有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遵守社会法律法规,并为维护社会法制秩序而勇于承担责任的法律情感。它要求公民能够认识到宪法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至上的地位,并确信法律是社会主体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和根本的评价标准,并能以法律为准绳,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对法律认识的不足,很难对法律现象及法律制度产生一种归依,同样也就缺乏对法律的责任感。当发生法律问题的时候,更多是找熟人、托关系,自我暴力救济,而不是将法律行为作为自我的一种责任。
总之,正确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要知法守法,不能任性而为。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